化解粮食危机必须借力科技进步

民以食为天,粮食一方面是关乎国家经济安全与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另一方面还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基本的一种生活资料。当前,随着人口的日益膨胀,粮食安全已成为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预测,未来十年中国人口仍将以年均万的速度增长。2020年,我国人口总量将到达14.6亿;人口总量高峰期将出现在2033年前后,达15亿左右。同时,亚洲的人口数量更是节节爬升,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93亿,那将是怎样的一种场景:地球每平方米的土地上都会站一个人。要保持全球90亿以上人口的生存,地球届时将消耗相当于今天两倍的热量。我们不由要问,拿什么养活这么多的人口?如此巨大的数字,足以让世界变得面目全非,面对这庞大的粮食问题,该何去何从,不由引人发省。  2009年瑞典就有预测到2050年亚洲将会面临严重的粮食危机,该预测的根据之一就侧重指出:人口的增长将对目前已出现了粮食短缺造成更大的压力,届时粮食需求将再翻一倍。  农产品市场的任何异动都时刻牵动着各国政府和世界权威机构的注意。一直以来,从大豆、豆粕、豆油、玉米到一鸣惊人的白糖,粮食的价格都在不断上涨,印度尼西亚的辣椒在1年内涨了5倍,比牛肉还贵;同一时间里,印度的洋葱,价格涨了82;中国的各种家常蔬菜也涨了6.2。  粮价高涨,受冲击最大的是贫国的穷人。世界银行政治风险单位主任班德说过粮价上涨对穷人的冲击最大,这是由于,他们把绝大多数的收入都用来购买粮食。  即便是收入相当稳定的受薪阶层也感到粮价高涨的压力。物价上涨抵消了工资的上涨。过去两年,工资没涨,今年涨5,但由于必需品涨价,这个加薪幅度等于零。  近日,联合国[微博]粮农组织警告称,全球有可能再次面临新一轮粮食危机。炙手可热的农产品是否是会延续上涨,各国都亟待出现好的解决方法。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粮食供给日益不平衡,很多国家采取进口的方式满足粮食消费。但是,世界粮食市场根本没法满足庞大的消费群体。在中国,稻谷是口粮消费的主体,占口粮的近60,消费量每一年为亿斤,而国际市场大米贸易总量也就亿斤,仅占我国大米消费量的15左右,因此通过国际市场满足本身供给的空间很有局限性。  与此同时,世界粮食生产量与消费量其实不同步增长,据估计,近10年来全球谷物消费需求增加2200亿公斤,年均增长1.1;产量增加1000亿公斤,年均增长0.5。目前,世界谷物库存消费已接近30年来最低水平。世界主要粮食库存消费比屡创新低,粮食共给出紧张状态难以减缓。  更有甚者,世界主要产量国进一步强化对粮食出口的政治干预。近年来,由于遭到自然灾害影响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一些粮食生产国颁布了粮食出口禁令。虽然以求自保的出口政策无可厚非,但是一定影响全球粮食供求关系,给各国的粮食供给造成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  粮价是百价之基,随着其价格的不断爬升,走势情况已成为人们最突出的担心。特别是2012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粮价延续高位徘徊,输入型通货压力日益加大。  物价的上升,势必很容易引发暴动与社会不安。不过饭总是得吃的,不管通过调高利率还是其他手段,只要能够到达稳定物价、减缓通胀压力,都不失为一个可以考量的方案。  粮食危机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都遇过粮食供给不足的问题,也有过一样的粮食安全问题的担心,但农业和科技的发展使人们坚信一切都会过去,即使人口再多一点,地球也能养活的起,拂晓终会来临。  翻阅上世纪60年代之前的报纸或书刊,会发现几近很难看到环境保护这个词。回想一下那些长时间流行的口号-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人定胜天-人类恍如其实不打算与自然和谐相处。但是,随着气候的变化、城市化发展大量占用耕地和可能的其他目的,粮食安全的不确定性也不断增加。  数据显示,1996年中国耕地总面积为1.3亿公顷,到2008年底,已降为1.217亿公顷,12年间,中国的耕地面积净减0.083亿公顷。  在利用自然资源的问题上,问题的关键也许不在于枯竭,而在于地球上的陆地面积和耕地面积都是有限的。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对自然资初期白癜风医治方法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但耕地的面积却恰恰在不断减少。  另外,据气象专家预测,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100年间升高了0.74摄氏度,而在中国却升高了1.1摄氏度。全球的升温导致很多极端气候灾害的出现,也使农业结构、农业病虫害产生规律和农业气象灾害产生规律产生了变化,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困难。在过去的25年,全球气候变化已导致世界上一些地方的粮食作物大量减产。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中国农业气象灾害、水资源短缺、农业病虫害的产生程度都呈加重趋势。但由于各地变暖程度不同,且各地农民和生产的管理者均会针对气候变化采取一些适应的措施,因此全球气候变化对各地区造成的后果也有所不同。但如果变暖延续加重,农业生产受灾风险加大,粮食供不应求将越来越严重。  中国每一年因旱灾平均损失粮食300亿千克,约占各种自然灾害损失总量的60。华南、华北和西南等一些地区现在由于当地气候已接近农作物生长合适温度上限,气候变暖使作物生长发育加快,生育期相应缩短,没有足够时间使农作物构成饱满的粮食,致使产量逐步减少。同时,积温增加将使粘虫、稻飞虱的繁殖代数增加,病害产生期提早,产生程度加重。这些都为中国的粮食供应敲响警号。  随着近年贸易自由化趋势的加强,各国粮食贸易的大门正逐渐向国际市场打开。而当今世界供需状态几近趋于平衡水白癜风缘由平,并出现同步增长的趋势。比如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粮食贸易在农产品贸易中占相当大的比例。因此,以当前的农业生产水平,世界人均产量足够为每个人提供必须的食品,但是仍有少数人还在为了缺少粮食的生存问题而耽忧。世界粮食生产的不均衡一定导致粮食国际间贸易的出现和存在。但国际贸易对国家粮食安全不但产生积极影响,也会起到负面作用,乃至会威胁到发达国家的粮食安全。只有通过粮食国际贸易调解国内产需品种和数量余缺,避免了粮食价格大幅波动,才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粮食不安全因素。  当代国际贸易和跨国公司的联系是紧密不可分离的。就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来看,跨国公司已成为国际上一种重要的生产组织形式,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报告表露:目前,跨国公司控制了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40-50、国际贸易的50-60、工艺研制的80-90、国际技术贸易的60-70,国际投资的90,和全球90的技术转让份额。因此可知,绝大多数的国际贸易都是由跨国公司完成的。跨国公司在国际贸易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处于完全的主导地位,它的活动对世界贸易有着最根本的影响。  利润是公司寻求的最终目标,跨国公司也一样控制着世界农产品贸易的进行。它们能够轻易地运用自己的经济实力来影响贸易规则的制定,使其向有利于他们的方向发展。在此进程中,各个发展中国家也可能基于某种政策推敲,构成倾向性的贸易政策,但是这对发展中国家是不公平的。发达国家的高关税和进口壁垒剥夺了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向其进口的可能性。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面临着发达国家农产品的倾销、产品出口的困难和低于本钱的世界市场价格。  由此为跨国公司对农产品的控制提供了便利,掌握了对发展中国家农产品的主导权,控制了国际价格,取得了更多的利润,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农民更加贫困,粮食安全遭到严重的威胁。  粮食的进出口取决于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就中国本身而言,其属于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实行粮食安全战略的核心是自给自足。但是,由于其资源稀缺,必须严格增加粮食安全进口和安全储备,即有广泛的供应来源、质量和数量保证、价格合理。  在过去的时间里,亚洲迅速增长的经济和农业的发展增强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实际上,科技创新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内外的经验也都证明,除体质变迁的特殊阶段外,科技进步对粮食增长的贡献始终居于突出地位,成为粮食生产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例如谷物生产力提高的一个重要缘由就是技术变化和主要的谷类作物遗传改进和采取了一些新的先进的农业技术,例如灌溉、肥料使用,化学杀虫剂、公道的耕作方式等。所以,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唯一途径是推动科技进步及涉农供应链管理创新,大幅提高单位土地的粮食作物产量。  总之,未来的粮食安全需要我们现在开始共同关注、共同承担、共同保护!



转载请注明:http://www.fvosw.com//mjcczz/76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