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子珍,李常红,孟晓梅,于逢春

来源:中国卒中杂志,年第11卷第11期

1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37岁,因“头晕伴左侧偏身麻木11h”于年9月28日入院。入院前11h,患者安静状态下突然出现头晕、左侧偏身麻木,无眩晕、恶心、呕吐,无偏侧肢体无力。发病30min医院急诊神经内科,行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示未见明显异常,拒绝溶栓治疗,予以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定斑块治疗、改善循环后,以“缺血性卒中”收入院。

既往史:“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10年,夜间未佩戴无创呼吸机,否认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卒中病史。办公室久坐习惯,吸烟史15年,否认饮酒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70次/分,呼吸:18次/分,身高:cm,体重:91.0kg,体质指数:30.8,右上肢血压/68mmHg,左上肢血压/70mmHg。心肺腹部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双下肢未见明显曲张静脉。神经系统查体:神清语利,双侧瞳孔等大同圆,直径约3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灵敏。双侧额纹对称,伸舌居中,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左侧偏身刺觉减退,病理征未引出,共济运动未见明显异常,余神经系统未见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心肌损伤标志物,凝血功能,红细胞沉降率,病毒筛查,甲状腺功能,肿瘤标志物,糖化血红蛋白,血脂,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未见明显异常。

急诊头颅CT(-09-28):未见明显异常改变(图1)。

急诊头颅磁共振成像(MRI)(-09-28):双侧小脑半球及右侧丘脑新发脑梗死(图2)。

颈部血管彩超:双侧颈动脉、椎动脉、锁骨下动脉未见明显病变。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09-30):头颈部动脉血管轻度动脉粥样硬化性变,未见明显狭窄,主肺动脉内径2.0cm(图3)。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10-20,医院):房间隔卵圆孔回声分离小于1mm,各瓣膜形态、结构、启闭运动未见异常。左房及左心耳内未探及明显异常团块回声。房水平微少量分离。超声印象:卵圆孔未闭(图4)。

经胸超声心动图(TTE)(-09-30):主肺动脉内径2.0cm,心内结构及功能未见明显异常。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10-10)发泡试验:肘静脉留置通路注入人造气体栓5s内,监测的大脑中动脉出现栓子集合形态,提示心脏存在右向左分流。颅内血管血流指数大致正常,频谱形态及血流声频无异常,双侧锁骨下动脉血流速度、方向、频谱形态无异常(图5)。

24h动态心电图:窦性心律。心电图: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长程心电监护:窦性心律,未见心房颤动改变。

24h动态血压监测:非杓型血压,白天平均/87mmHg,夜间平均/79mmHg,24h平均/85mmHg,总压力差47.8mmHg。

双下肢静脉超声:双下肢深静脉未见明显血栓征象。

睡眠监测报告:符合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61.9次/小时,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69.0%。

入院诊断:

缺血性卒中

椎基底动脉系统

心源性脑栓塞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诊疗过程:患者入院后给予阿司匹林mg、氯吡格雷75mg双联抗血小板、强化他汀类药物、持续正压通气治疗后,患者头晕完全缓解,遗留左侧偏身麻木后遗症,程度较发病时减轻,无其他不适。出院医嘱:发病3个月内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聚集,3个月后氯吡格雷单药抗血小板聚集,同时坚持他汀类药物、持续正压通气治疗。1年随访:恢复良好,无明显后遗症,未再出现新发缺血性卒中。2年随访:未再出现新发缺血性卒中。

出院诊断:

缺血性卒中

椎基底动脉系统

心源性脑栓塞

卵圆孔未闭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讨论

中青年缺血性卒中合并卵圆孔未闭(PFO)发生率较高。此例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表现为头晕伴左侧偏身麻木,查体左侧偏身刺觉减退,头颅MRI提示双侧小脑半球及右侧丘脑新发脑梗死,定位在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因分析:根据头颅MRI提示双侧小脑半球及右侧丘脑新发脑梗死,既往无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无感染性、免疫性及非免疫血管病、高凝状态、血液病、遗传性血管病及吸毒等可疑病史,考虑为心源性缺血性卒中可能性大。常见的心源性卒中的病因包括心房颤动、卵圆孔未闭、主动脉弓动脉病变及心脏瓣膜病变赘生物形成等,该患者既往无心房颤动病史,入院后24h动态心电图及床旁长程心电监护未发现心房颤动,病因暂不考虑心房颤动;头颈部血管CTA未见主动脉、主动脉弓病变,暂不考虑主动脉及主动脉弓病变;TTE超声及TEE均未见心脏瓣膜病变,除外瓣膜病变赘生物形成。TCD发泡试验阳性,同时TEE提示PFO,故该患者考虑为PFO引起的心源性卒中。

心脏PFO导致缺血性卒中的机制可有多种,除了右向左分流引起的反常栓塞外,年龄、多次缺血性卒中病史及房间隔动脉瘤均与缺血性卒中相关。因此,对于卵圆孔未闭的患者除了反常栓塞外,还应考虑其他原因(图6):①偏头痛在PFO患者中较常见,并且偏头痛患者可能存在动脉夹层,也可能为缺血性卒中的发病原因。②隐匿性心房颤动可能发生于不明原因心源性卒中及PFO患者中。③PFO的患者左心房功能较正常人群差。④PFO人群中,房间传导阻滞增加,房性心律失常可能是导致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此患者既往无偏头痛病史,动态心电图及长程心电监护未捕捉到心房颤动,TEE及TTE均未发现左心房功能降低,未见心脏附壁血栓,故除外上述发病机制。发泡试验提示栓子信号,考虑该患者发病机制倾向于反常栓塞。

PFO人群与主动脉弓病变及心房颤动患者相比,更易发生后循环栓塞。研究显示:在行Valsalva动作时,后循环的血流速度高于前循环,这可能是反常栓塞病灶主要分布在后循环的原因。本患者病变部位分布在后循环,可能与后循环的血流速度升高有关。

当慢性右心房压力升高时,会出现右向左分流。但此患者主肺动脉内径2.0cm,无肺动脉高压。研究发现,肺动脉压力正常时仍可出现右向左分流。肺动脉压力增高,可加重右向左分流,但不是右向左分流的独立指标。在发泡试验中,Valsalva动作发泡试验的阳性率最高。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Valsalva动作类似,明显增加右心系统的压力,导致右心房血液流向左心房。此患者无肺循环高压征象,仍出现反常栓塞,可能与睡眠呼吸暂停间断增加右心系统压力相关。

血栓形成的条件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过长时间不动或术后及行Valsalva动作。该患者四肢无肿胀,下肢静脉超声未见血栓,但有久坐习惯,考虑此次缺血性卒中栓子可能来源于盆腔静脉丛。

本例患者出现缺血性卒中后积极治疗,规律佩戴无创呼吸机,避免间断增加右心系统压力,恢复良好,随访2年内并未出现缺血性卒中事件的复生。

通过本例介绍,提示临床应重视在青年卒中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者中筛查PFO,发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合并PFO的患者,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积极干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fvosw.com//mjccwh/1099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