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急性心包炎专科治疗医院 >> 急性心包炎诊断 >> 心电图学系列讲座05
第五讲心电图各波段正常值
一、概述:
心电图从电学角度,用于判断心脏的病理或生理改变,特别是用于诊断心律
失常、房室肥大、冠心病、心肌疾患及其它异常改变有很大价值,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快速的、无创检查方法。心电图由一系列P-QRS-T波群组成,能客观及时地反映心脏电学变化,展示心脏发生疾病时不同阶段的演变过程,为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因此,认识并掌握心电图各波段正常值尤为重要。
图1.心电图各波段
二、心电图各波段正常值
1、P波:代表心房肌除极的电位变化。
图2.P波各种形态(Pwaveforms)
注:1.直立2.高尖直立3.双峰(后峰大于前峰)4.双峰(前峰大于后峰)5.高宽双峰6.圆顶尖峰7.低平8.正负双向9.负正双向10.平坦11.倒置
(1)形态:在大部分导联上呈钝圆形,有时有轻度切迹。由于心房除极的综合
向量指向左前下方,所以P波方向在I、II、aVF、V4-V6导联向上,在aVR导联向下,其余导联可呈双向、倒置或低平。
(2)时间:P波时限<0.11秒。
(3)振幅:P波振幅在肢体导联<0.25毫伏,胸导联<0.15毫伏。
(4)PtfV1≤-0.04毫米·秒为左房负荷过重。
注:PtfV1测量方法:以V1导联P波终末负向部分的振幅(毫米)和时间(秒)相
乘。
(5)临床意义:
P波增宽:①左心房肥大:多见于高血压病人,也见于风心“二尖瓣狭窄”病人;
②房内传导延迟或阻滞:当激动在心房内出现传导延迟或阻滞时,致传导时间延长,P波增宽;③心房梗死:致心房除极顺序发生变化,除极时间延长,并伴有PR段偏移。P波振幅增高:①右心房肥大:常见于肺心病、先心病及三尖瓣狭窄病人;②右房阻滞;③甲亢、交感神经张力过高等。
2、PR间期:从P波的起点至QRS波群的起点,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反映房室传导总时间,
(1)选P波明显的导联测量(如Ⅱ、avR、V1导联)。正常成人PR间期为0.12-0.20秒;幼儿及心动过速时,PR间期相应缩短;老年人及心动过缓时,PR间期可略延长,但<0.20秒。
(2)临床意义:
PR间期延长:①常见于一度房室传导阻滞;②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常伴心动过缓,多为一过性;③干扰性PR间期延长;④激动经房室结慢径路下传。PR间期缩短:常见于预激综合征,交界性心律,房室脱节。
3、QRS波群:代表心室肌除极的电位变化。
(1)时间:正常成年人0.06-0.11秒。
(2)波形和振幅:正常人V1、V2导联多呈rS型,V1导联R波小于0.7-1.0毫伏。V5、V6导联可呈qR、qRs、Rs或R型,R波不超过2.5毫伏。在V3、V4导联,R波和S波的振幅大体相等,正常人胸导联V1-V6导联R波逐渐增高,S波逐渐变小,V1的R/S小于1,V5的R/S大于1。aVR导联的QRS主波向下,R波不超过0.5毫伏。aVL与aVF导联的QRS波群多变。aVL导联的R波小于1.2毫伏,aVF导联的R波小于2.0毫伏。标准导联QRS波无电轴偏移时,主波向上,I导联的R波小于1.5毫伏。各肢体导联每个QRS向上与向下波振幅相加绝对值不应小于0.5毫伏,胸导联
的每个QRS波向上与向下振幅相加绝对值不小于0.8毫伏,否则称为低电压。
(3)R峰时间:既往称为类本位曲折时间或室壁激动时间,指QRS起点至R波顶端垂直线的间距。如有R波,则应测量至R峰;如R峰呈切迹,应测量至切迹第二峰。正常人V1<0.03秒,V5<0.05秒。
(4)Q波振幅小于同导联R波的1/4,时限小于0.04秒,Vl导联中无q波,但可呈QS型。RI1.5毫伏,RⅡ+RⅢ4.0毫伏,RI+SⅢ2.5毫伏,RavR0.5毫伏,RaVL1.2毫伏,RaVF2.0毫伏,RV10.7-1.0毫伏,RV52.5毫伏,RV5+SV14.0毫伏(男),3.5毫伏(女),SV12.0毫伏,SV50.7毫伏,R峰时间:V10.03秒,V50.05秒。
(5)临床意义:
QRS波电压增高:常见于左、右心室肥大。
QRS波电压降低:①部分见于正常人,特别是肥胖者;②四肢及胸壁皮肤水肿、胸腔积液、积气,心包积液或肺气肿等;③心包炎、心肌炎、心肌梗死等;④电解质紊乱、心衰。QRS波时限增宽:①室内传导阻滞;②预激综合征;③室内差异传导;④室性早搏等。
4、J点:QRS波群的终末与ST段起始之交接点称为J点。
大多在等电位线上,通常随S-T段的偏移而发生移位。有时可因除极尚未完全
结束,部分心肌已开始复极,致使J点上移;还可由于心动过速等原因,使心室
除极与心房复极并存,导致心房复极波(Ta波)重叠于QRS波群的后段,从而发生J点下移。
5、ST段:自QRS波群的终点至T波起点间的线段,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
图3.ST段各种形态
Figure3.TheshapesofSTsegment.
(1)ST段为一等电位线,可有轻微偏移,下移不应超过0.05毫伏;在V1-V3导联抬高不超过0.3毫伏,V4-V6与肢体导联不超过0.1毫伏。
(2)临床意义:
ST段抬高::①常见于心肌损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包炎;②早期复极综合征;③室壁瘤。
ST段压低::①常见于心肌缺血、损伤,心动过速;②预激综合征;③束支阻滞等。
ST段延长:常见于低血钙(>0.16s)。
6、T波:代表心室快速复极时电位变化。
图4.T波各种形态
注:1.圆钝直立2.高尖直立3.基底部狭窄高尖4.低平5.平坦
6.非对称倒置7.对称倒置8.切迹9.正负双向10.负正双向
(1)方向与QRS主波方向一致,在I、II、V4-V6导联向上,aVR导联向下,其余导联多变,Vl导联T波向上,则V2-V6导联T波不能倒置。
(2)振幅:T波振幅在肢体导联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胸导联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1/8。若T波倒置较深,呈双肢对称性,则称“冠状T波”改变(注:也见于急性肺栓塞、脑血管病变等)。
(3)临床意义:
T波高耸:①可见于正常人;②急性心肌梗死;③高血钾;④早期复极综合征。T波低平、双向、倒置:常见于心肌缺血,低血钾、高血压、心肌病等。
7、QT间期:QRS波群的起点至T波终点的间距,代表心室肌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所需的时间。
(1)QT长短与心率的快慢有关,心率越快,QT越短,反之则越长。心率60-次/分时,QT正常范围为0.32-0.44秒。由于QT间期受心率的影响,所以常用校正的QT间期,即QTc=Q-T/R-R。QTc就是R-R间期为1秒(心率60次/分)时QT间期。正常QTc的最高值为0.44秒,超过即属延长。
(2)临床意义:
QT间期延长:提示心肌缺血、损害;药物影响(乙胺碘肤酮、奎尼丁);电解质紊乱(低血钾、低血钙)QT间期缩短:见于高血钙,洋地黄效应,高血钾。
8、U波:在T波之后0.02-0.04s出现的振幅低小的波。
(1)方向大体与T波方向一致。在胸导联较易见到,尤其V3导联较为明显。U波明显增高呈驼峰样改变常见于血钾过低。
(2)U波的产生有多种学说:浦氏纤维、乳头肌、基底部或其他部位心肌复极
的延迟;动作电位的后电位;舒张早期快速充盈期心室伸张的后电位;动脉圆锥部某些组织激动过程中复极波。不论U波的产生机制如何,U波改变的临床意义不容忽视。对其振幅、方向变化和所致因素的综合分析对疾病的诊治帮助较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临床意义:
①U波倒置:见于心肌损伤、缺血等
②U波明显增高,TU融合:见于低血钾、洋地黄作用等。
四、正常心电图:
正常心电图:指心律、心率、电轴、P-QRS-T各波段、间期、时限、电压均
正常,且又除外伪差等干扰因素,即可诊断为正常心电图。但应除外一些心脏疾患在某阶段其心电图的正常表现。
正常窦性心律:窦房结规律地发放激动,每分钟60-次,形成匀齐的心
律,称为正常窦性心律。发生机制:窦房结的起搏细胞自动地、有节律地除极,发放窦性激动,形成窦性心律。
正常窦性心律心电图表现::(1)I、II、V4-V6导联P波直立,aVR导联P波倒置;(2)PR间期0.12-0.20秒;(3)P波频率60-次/分;(4)同导联PP间期互差小于0.12秒。
图5.正常心电图
三、小儿心电图正常值:
1、心率:<1岁,—次/分;1—3岁,90--次/分;3—5岁,
80--次/分;5—10岁,70--次/分;>10岁,60--次/分。
2、电压:<3岁,RV5<3.0毫伏RV5+SV1<4.5毫伏,RV1+SV5<4.0毫伏;3—14岁,RV5<3.5毫伏,RV5+SV1<5.0毫伏,RV1+SV5<2.0毫伏
3、PR间期随不同年龄、心率变化值心率(次/分)年龄(图表略)
4、ST段:压低<0.05毫伏;抬高<0.1毫伏,右心前导联压低<0.1毫伏,
抬高<0.2毫伏
5、TV1初生7天后应倒置。在R波为主的导联中,T波电压不低于R波的1/10。
北京白癜风医院那家比较好白殿疯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