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急性心包炎专科治疗医院 >> 急性心包炎诊断 >> 苏晞教授左心耳封堵可作为房颤卒中预防治
苏晞,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医院副院长,心内科/介入中心主任,擅长:冠心病介入检查和治疗技术、心律失常介入检查和治疗技术、周围血管病介入检查和治疗技术。主持并完成各类心血管病介入诊疗及手术余例。
在年11月上海交大心脏论坛上,来自医院的苏晞教授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左心耳封堵治疗的新进展。
临床上房颤是一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患病率为0.77%,发病率为1.22‰人年。卒中是房颤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占15%-20%。房颤导致卒中风险增加4-5倍,即使房颤为无症状性,卒中风险也持续存在。隐源性卒中可能由房颤所致,占缺血性卒中的25%-30%。房颤常被忽视的并发症是认知障碍。许多病理和临床研究的证据均支持房颤与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有关,卒中后5年痴呆发病率为33%。
抗凝治疗是房颤治疗的基础。房颤的治疗主要影响预后的治疗和改善症状的治疗。影响预后的治疗指的是抗凝治疗和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而改善症状的治疗指的是心率控制和节律控制。房颤患者易形成左房血栓,导致栓塞和卒中。会上,苏教授提出,“对于房颤的管理,预防卒中是关键。除了抗凝治疗之外,左心耳封堵可作为房颤卒中预防治疗的新方法。”左心耳是轻度扁平伴有锯齿状物的管状盲端结构,口部有多种形态,与左肺静二尖瓣相邻。
接着,苏教授列举了多项相关研究,向我们详细展示了左心耳封堵治疗的新进展。PROTECT-AF研究是一项随机、多中心、非劣效性试验,其中干预组N=,对照组N=,CHADS2评分≥2。其有效性终点是卒中、心血管性死亡和体循环栓塞,安全性终点为器械导致栓塞、需治疗心包积液、出血。术后系统随访5年。JAMA上公布了PROTECT-AF研究长期随访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的有效性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3/p-y和3.8/p-y(RR0.6,95%CrI0.41-1.05)。干预的非劣效性概率>99%(干预的非劣性概率≥97.5%),干预的优效性概率>96%(干预的优效性概率≥95.0%)。此外,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安全性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6/p-y和3.1/p-y(RR1.17,95%CrI0.78-1.95)。
PREVAI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随机的多中心研究。该研究入选名患者,随机2:1比例。安全性终点是术后7天内死亡率、缺血性卒中、栓塞和需干预的其他并发症。两个疗效终点分别为18个月卒中、全身性栓塞或心血管死亡的复合发生率和术后7天至18个月内缺血性卒中或全身性栓塞发生率。JACC公布PREVAIL研究结果,针对主要疗效终点,封堵器治疗组为0./年,对照组为0./年,未能达到非劣性的统计学标准。
近期TCT又发布了一项最新研究。该研究的目的是评估Watchman在美国上市后真实世界临床应用的手术安全性和并发症发生率。研究从年3月持续到年5月,共纳入例,由来自美国家中心的位学者共同参与,70%的术者为没有WATCHMAN植入经验的新术者。手术主要并发症包括心包积液、需心外科手术急救、卒中、器械栓塞和死亡。上市后数据显示,手术时间短,成功率高。在有70%新术者参与的真实世界植入统计,手术成功率仍高达95.6%。手术并发症与其他介入手术相当,出现并发症总计52人,占1.36%。
根据年房颤的认识和治疗建议,房颤的非药物抗栓治疗主要包括经皮左心耳封堵和外科封堵/切除左房耳。左心房封堵术建议为Ⅱa类。对于CHA2DS2-VASC评分≥2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如具有以下情况之一:不适合长期规范抗凝治疗、长期规范抗凝治疗的基础上仍发生卒中或栓塞事件或者HAS-BLED评分≥3,可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预防血栓栓塞事件(证据级别B)。左心耳封堵或切除建议用于有卒中风险、但有长期抗凝禁忌证的患者(ⅡbB)。此外,OAC治疗可预防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延长患者的寿命。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治疗,左心耳封堵疗效不劣于华法林,并可降低出血发生率。
最后,苏教授强调,“对于房颤的管理,预防卒中是关键。左心耳封堵可作为房颤卒中预防治疗的新方法。至于如何提高封堵手术的成功率,一方面要评价手术风险、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另一方面是要确保稳定性、提供封堵效果。”
会议现场
《心脏时讯》与你同行凯德传媒《心脏时讯》为凯德传媒旗下学术平台之一
致力于心脏病领域学术及会议活动的推广与服务,若您有任何疑问,或有相关的广告合作、会议合作或活动信息需要发布,欢迎您致电或邮件至webmaster
kd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