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七节生命体征的评估

一、A1

1、7-体温过低见于

A、无菌性炎症

B、大量失血性休克

C、组织破坏

D、恶性肿瘤

E、免疫反应

2、7-测量血压时出现假性高读数的原因可能是

A、血压计袖带宽度太宽

B、血压计袖带缠绕过紧

C、被测者手臂位置高于心脏

D、被测者在进餐后立即测量血压

E、测量时,放气速度太快

3、7-频发的间歇脉见于

A、房室传导阻滞

B、窦性心律不齐

C、洋地黄中毒

D、心动过缓

E、心动过速

4、7-下列表现符合间歇热的是

A、体温持续升高至39~40℃,持续数日

B、24小时内变化不规则

C、高热与正常体温交替出现

D、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波动超过1℃,最低体温超过正常水平

E、体温持续升高至39~40℃,24小时波动不超过1℃

5、7-一般体检测量脉搏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可用拇指诊脉

B、病人剧烈活动后立即测量

C、有脉搏短绌,应两人同时分别测量心率、脉率

D、测量部位只有桡动脉

E、测量前不必做解释工作

6、7-检查体温计准确性的正确方法是将体温计的水银柱甩至35℃以下,同一时间放入40℃以下的温水内

A、1分钟后取出检视,读数相差上下0.2℃以上的不能使用

B、1分钟后取出检视,读数相差上下0.1℃以上的不能使用

C、3分钟后取出检视,读数相差上下0.2℃以上的不能使用

D、3分钟后取出检视,读数相差上下0.1℃以上的不能使用

E、如用体温计检测仪,则一支一支检测,误差大于0.1℃的弃去

7、7-高热持续期的临床表现为

A、畏寒、皮肤苍白、脉快

B、皮肤灼热、脉快、出汗

C、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快、脉快

D、皮肤苍白、出汗、易出现虚脱

E、体温上升、出汗、易出现虚脱

8、7-下列哪项不属于吸气性呼吸困难的临床表现

A、三凹征

B、吸气时间缩短

C、指甲发绀

D、鼻翼扇动

E、胸闷、烦躁

9、7-下列可用口腔测量法测体温的患者是

A、腹泻幼儿

B、支气管哮喘发作时

C、昏迷者

D、痔疮术后

E、精神病人

10、7-关于血压的生理性变化,错误的叙述是

A、小儿血压低于成年人

B、中年以前女性血压低于男性

C、清晨血压低于傍晚

D、上肢血压低于下肢

E、寒冷环境血压低于高温环境

11、7-成人生命体征测量值在正常范围内的一组是

A、T37℃P次/分R22次/分BP16/10kPa

B、T38℃P98次/分R24次/分BP15/9kPa

C、T37℃P88次/分R20次/分BP17/11kPa

D、T35.8℃P58次/分R15次/分BP14/8.5kPa

E、T36.5℃P70次/分R18次/分BP19/13kPa

12、7-使血压测量值相对准确的措施不包括

A、被测者坐位时,肱动脉平第4肋软骨

B、缠袖带松紧以放入一指为宜

C、重测血压必须使汞柱降至“0”

D、偏瘫患者在健侧肢体测量

E、须密切观察血压的患者,应固定测量者

13、7-下列哪项因素可使血压值降低

A、睡眠不佳

B、寒冷环境

C、高热环境

D、兴奋

E、精神紧张

14、7-测血压时袖带缠得过紧可使

A、血压偏低

B、脉压加大

C、收缩压偏高

D、舒张压偏离

E、舒张压偏低

15、7-混合性呼吸困难多见于

A、喉头水肿

B、哮喘

C、喉头异物

D、肺部感染

E、呼吸中枢衰竭

16、7-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呼吸表现为

A、吸气性呼吸困难

B、呼气性呼吸困难

C、呼吸间断

D、呼吸深长而规则

E、呼吸浅表而不规则

17、7-喉头有异物,呼吸可呈

A、库斯莫尔呼吸

B、呼气性呼吸闻难

C、鼾声呼吸

D、蝉鸣样呼吸

E、毕奥呼吸

18、7-呼吸增快常见于

A、高热

B、颅内疾病

C、安眠药中毒

D、呼吸中枢衰竭

E、老年人

19、7-节律改变的呼吸是

A、潮式呼吸

B、呼吸缓慢

C、蝉鸣样呼吸

D、深度呼吸

E、鼾声呼吸

20、7-失血性休克病人的脉搏特征是

A、间歇脉

B、绌脉

C、奇脉

D、洪脉

E、丝脉

21、7-测量脉搏的首选部位是

A、颞动脉

B、桡动脉

C、肱动脉

D、足背动脉

E、颈动脉

22、7-肿瘤性发热常见热型为

A、稽留热

B、弛张热

C、间歇热

D、超高热

E、不规则热

23、7-体温高低不一,日差大于1℃,但最低温度仍在正常水平以上的热型。称为

A、弛张热

B、稽留热

C、间歇热

D、不规则热

E、波浪热

24、7-速脉常见于

A、休克患者

B、动脉硬化患者

C、颅内压增高患者

D、房室传导阻滞患者

E、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

25、7-测量呼吸时护士的手不离开诊脉的部位主要是为了

A、易于记录时间

B、保持患者体位不变

C、易于观察呼吸的深浅度

D、不被患者察觉,以免紧张

E、保持护士姿势不变,以免疲劳

26、7-吸气性呼吸困难多见于

A、喉头水肿患者

B、代谢性酸中毒患者

C、支气管哮喘患者

D、呼吸中枢衰竭患者

E、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27、7-代谢性酸中毒患者的呼吸为

A、浅快呼吸

B、蝉鸣样呼吸

C、鼾声呼吸

D、叹息样呼吸

E、深而规则的大呼吸

28、7-脉压增大常见于

A、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B、缩窄性心包炎

C、心包积液

D、肺心病

E、心肌炎

29、7-高热持续期的特点是

A、产热大于散热

B、产热持续增加

C、散热持续减少

D、散热增加而产热趋于正常

E、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趋于平衡

30、7-适宜测量口腔温度的是

A、幼儿

B、躁狂者

C、呼吸困难者

D、极度消瘦者

E、口鼻手术者

二、A2

1、7-患者萧某,59岁,收缩压为mmHg,舒张压为80mmHg,以下最有可能的是

A、心包积液

B、心肌梗死

C、心动过速

D、动脉硬化

E、休克

2、7-李某,患肺炎。入院时体温40℃。为观察体温的变化,常规测量体温的时间为

A、q8h

B、q6h

C、q4h

D、qd

E、qh

外文缩写

中文译意

外文缩写

中文译意

qmqnqdbidtidqidqodbiwqhacpcstpmSOSDC

每晨1次每晚1次每日1次每日2次每日3次每日4次隔日1次每周2次每1小时1次饭前饭后立即需要时(长期)必要时(限用1次,12小时内有效)停止

q2hq3hq4hq6hampm12n12mnhsP0IDHIM/imIV/ivivdrip

每2小时1次每3小时1次每4小时1次每6小时1次上午下午中午12点午夜12点临睡前口服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内注射静脉注射静脉滴注

3、7-李某,男,40岁。交通事故致复合创伤后1h入院。病人呼吸由浅慢逐渐加深加快,又由深快逐渐变为浅慢,继之暂停30秒后再度出现上述状态的呼吸。该病人的呼吸是

A、间断呼吸

B、潮式呼吸

C、毕奥呼吸

D、鼾声呼吸

E、呼吸困难

4、7-陈女士,66岁,诊断为心房纤维颤动。护士为其测血压。动脉搏动微弱而不易辨清,需重复测量。下述做法错误的是

A、将袖带内气体驱尽

B、使汞柱降到“0”点

C、稍等片刻后重测

D、连续加压直到听清为止

E、测量值先读收缩压,后读舒张压

5、7-丁先生,入院7天,体温均在39.5~40℃,其热型是

A、间歇热

B、弛张热

C、波浪热

D、稽留热

E、不规则热

6、7-患者男性,64岁,高血压、冠心病史5年,入院血压/mmHg,经治疗后稍有下降,但时有波动,患者精神紧张焦虑,护理中不妥的操作是

A、测得血压值偏高时应保持镇静

B、向患者介绍高血压的保健知识

C、安慰患者,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

D、将血压计刻度面向患者以便患者观察

E、测后与原基础血压对照后作好解释

7、7-患者男性,45岁,多次测得血压均为/85mmHg,应考虑患者为

A、低血压

B、高血压

C、脉压大

D、正常血压

E、临界高血压

8、7-患者男性,32岁,持续高热2周,体温40℃左右,日差超过1℃。脉搏次/分,呼吸26次/分,患者神志不清,精神萎靡,食欲差。此患者体温热型为

A、不规则热

B、间歇热

C、弛张热

D、稽留热

E、波浪热

9、7-患者男性,29岁,持续高热3周,护士在评估过程中,发现患者体温降至36.6℃,患者神志清醒,请分析退热期的特点

A、产热多于散热

B、散热大而产热少

C、产热和散热趋于平衡

D、散热增加,产热趋于正常

E、散热和产热在较高水平上平衡

10、7-患者女性,60岁,因肺炎入院,体温39.5℃,在退热过程中护士应注意监测患者情况,提示可能发生虚脱的症状是

A、皮肤苍白,寒战,出汗

B、头晕,恶心,无汗

C、脉搏,呼吸渐慢,无汗

D、脉速,四肢湿冷,血压下降

E、脉速,面部潮红,无汗

11、7-患者男性,25岁。中暑体温上升至40.5℃左右,面色潮红,皮肤灼热,无汗,呼吸脉搏增快,护士为其进行物理降温,再次测量体温的时间是

A、15分钟后

B、20分钟后

C、30分钟后

D、40分钟后

E、60分钟后

12、7-患者女性,30岁。因“冠心病,心房纤颤”入院,护理体检时,体温37.2℃,心率次/分,脉率9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70mmHg。患者脉搏为

A、洪脉

B、速脉

C、绌脉

D、丝脉

E、缓脉

13、7-患者男性,50岁。腹泻,体温39~40℃,持续数日,诊断“细菌性痢疾”。此患者体温热型为

A、不规则热

B、间歇热

C、弛张热

D、稽留热

E、波浪热

14、7-患者男性,25岁,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时突然体温上升至40.5℃左右约4小时,面色潮红,皮肤灼热,无汗,呼吸脉搏增快,判断此时的临床表现属于

A、低热上升期

B、高热上升期

C、高热持续期

D、中度热上升期

E、过高热持续期

15、7-患者男性,66岁,刚心房纤维颤动入院,护士在测脉搏前推断患者的脉搏最可能为

A、间歇脉

B、二联律

C、三联律

D、绌脉

E、洪脉

16、7-患者女性,2岁。因误服安眠药中毒,意识模糊不清,呼吸微弱,浅而慢,不易观察,护士应采取的测量方法是

A、观察腹部起伏,一起一伏为一次

B、先测脉率,将数值除以4得出呼吸次数

C、用手放在患者鼻孔前感觉呼吸气流计数

D、测脉率后保持诊脉姿势,观察胸部起伏次数

E、用少许棉花置患者鼻孔前观察棉花飘动次数计数

17、7-患者女性,67岁。结肠癌入院2个月,现患者出现大量腹水,全身水肿,呼吸急促,端坐呼吸,近1周出现癌性发热。请推断该患者出现的发热热型属于

A、稽留热

B、弛张热

C、回归热

D、间歇热

E、不规则热

18、7-患者男性,40岁。诊断为“疟疾”。发热时体温可骤升到39℃以上,然后很快降至正常,2天后再次发作,属于

A、弛张热

B、稽留热

C、间歇热

D、不规则热

E、中等度热

19、7-患者女性,69岁。连续3天测血压85/50mmHg,属于

A、低血压

B、正常血压

C、临界低血压

D、收缩压正常,舒张压降低。

E、收缩压降低,舒张压正常

三、A3/A4

1、7-患者划某,男,40岁。近日来头痛、恶心,有时呕吐,无发热,血压20/12.6kPa(/97mmHg),脉搏46次/分,心率55次/分,呼吸25次/分。

1、根据所得的资料,此患者生命体征发生了哪些异常

A、缓脉、呼吸减慢

B、高血压、脉短绌

C、丝脉、脉短绌

D、高血压、间歇脉

E、呼吸增快、速脉

2、为其测量血压时,应做到

A、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

B、定时间、定部位、定血压计、定人员

C、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记录格式

D、定时间、定体位、定部位、定听诊器

E、定时间、定体位、定部位、定袖带

答案部分

一、A1

1、B

体温低于正常称为体温过低,见于休克、严重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低下及过久暴露于低温条件下。

2、D

进餐后血压会短暂升高,因此出现假性高读数。其余选项会出现假性低读数。

3、C

间歇脉:在一系列正常均匀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前而较弱的搏动,其后有一较正常延长的间歇(即代偿性间歇),亦称过早搏动或期前收缩。间歇脉多见于各种心脏病或洋地黄中毒的病人,少数健康人在过度劳累、情绪激动、体位改变时也可出现。发生机制是由于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过早地发出冲动,使心脏搏动提早出现。

4、C

间歇热表现为高热与正常体温交替有规律地反复出现,发热时体温骤升达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几天不等,然后很快下降至正常,经数小时、数天的间歇后,又再次发作。选项A、E是稽留热的表现;选项D是弛张热的表现;选项B是不规则热的表现。

5、C

有脉搏短绌,应两人同时分别测量心率、脉率,由测心率的护士发出“开始”、“停止”的口令,同时计数1分钟。故答案为选项C。不可用拇指诊脉;剧烈活动后脉率加快,影响测量结果;测量部位常用的是桡动脉,其次有颞浅动脉、颈动脉、肱动脉、动脉、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股动脉等;测量前应做好解释工作。

6、C

水银体温计需定期检查,以保持准确性。方法:将所有体温计的水银柱甩至35℃以下,于同一时间放入已经测试过的40℃以下的温水内,3分钟后取出检视。若读数相差0.2℃以上、玻璃管有裂隙、水银柱自动下降的体温计则取出,不再使用。

7、C

1)体温上升期:特点为产热大于散热。临床表现:病人畏寒、无汗、皮肤苍白,有时伴有寒战。体温上升的方式有骤升和渐升。体温突然升高,在数小时内体温就上升到最高点,称为骤升,如肺炎球菌性肺炎。体温逐渐升高,在数日内上升到最高点,称为渐升,如伤寒。2)高热持续期:其特点为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趋于平衡,体温维持在较高状态。临床表现:病人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深快,脉搏加快,尿量减少。此期可持续数小时、数天甚至数周,因疾病及治疗效果而异。3)退热期:其特点为散热大于产热,散热增加而产热趋于正常,体温恢复至正常调节水平。临床表现:病人大量出汗,皮肤温度下降。退热的方式有骤退和渐退。体温急剧下降称为骤退,如大叶性肺炎;体温逐渐下降称为渐退,如伤寒。体温下降时,由于大量出汗,体液丧失,年老体弱及患心血管病的病人,易出现虚脱或休克现象,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湿冷等,应密切观察,加强护理。

8、B

呼吸困难:呼吸困难的病人主观上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出现用力呼吸、张口耸肩、鼻翼扇动、发绀,辅助呼吸肌也参与呼吸运动,在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上出现异常改变。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1)吸气性呼吸困难:病人吸气费力,吸气时间显著长于呼气时间,辅助呼吸肌收缩增强,出现明显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或腹上角凹陷)。原因:由于上呼吸道部分梗阻,气流进入肺部不畅,呼吸肌收缩,肺内负压极度增高所致。见于喉头水肿、喉头有异物的病人。2)呼气性呼吸困难:病人呼气费力,呼气时间显著长于吸气时间。原因:由于下呼吸道部分梗阻,气体呼出肺部不畅所致。多见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病人。3)混合性呼吸困难:病人吸气和呼气均感费力,呼吸的频率加快而表浅。多见于肺部感染的病人。

9、D

根据病人病情选择合适的测量体温的方法:①凡婴幼儿、精神异常、昏迷、口鼻腔手术以及呼吸困难、不能合作的病人,不宜测口腔温度;②凡消瘦不能夹紧体温计、腋下出汗较多者,以及腋下有炎症、创伤或手术的病人不宜使用腋下测温法;③凡直肠或肛门手术、腹泻,以及心肌梗死的病人不宜使用直肠测温法。

10、E

寒冷环境下血压略升高,高温环境下血压略下降。其余选项均正确。

11、C

成人体温(腋温)正常值为36.5~37℃,脉率为60~次/分,呼吸为16~20次/分,血压为12.0~18.5/8.0~11.8kPa。故答案为选项C。

12、E

须密切观察血压的患者,应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体位、定部位、定血压计,并不必须固定测量者。其余选项均正确。

13、C

理性变化1)年龄:动脉血压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高,新生儿血压最低,儿童血压比成人低。2)性别:同龄女性血压比男性偏低,但更年期后,女性血压逐渐增高,与男性差别较小。3)昼夜和睡眠:一天中,清晨血压一般最低,傍晚血压最高,夜间睡眠血压降低,如过度劳累或睡眠不佳,血压稍有升高。4)环境:在寒冷刺激下,血压可略升高;在高温环境中,血压可略下降。5)部位:因左右肱动脉解剖位置的关系,一般右上肢血压高于左上肢。因股动脉的管径较肱动脉粗,血流量多,故下肢血压比上肢高。6)其他:紧张、恐惧、害怕、兴奋及疼痛等精神状态的改变,均可致血压升高。此外,吸烟、饮酒、盐摄入过多及药物等也会影响血压值。

14、A

测血压时袖带缠得过紧时,较小的充气压力即可阻断血流,因此测得的血压值偏低。

15、D

混合性呼吸困难:病人吸气和呼气均感费力,呼吸的频率加快而表浅。多见于肺部感染的病人。

16、B

吸气性呼吸困难:病人吸气费力,吸气时间显著长于呼气时间,辅助呼吸肌收缩增强,出现明显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或腹上角凹陷)。原因:由于上呼吸道部分梗阻,气流进入肺部不畅,呼吸肌收缩,肺内负压极度增高所致。见于喉头水肿、喉头有异物的病人。呼气性呼吸困难:病人呼气费力,呼气时间显著长于吸气时间。原因:由于下呼吸道部分梗阻,气体呼出肺部不畅所致。多见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病人。混合性呼吸困难:病人吸气和呼气均感费力,呼吸的频率加快而表浅。多见于肺部感染的病人。深度呼吸:又称库斯莫呼吸,是一种深而规则的大呼吸。见于尿毒症、糖尿病等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病人。

17、D

蝉鸣样呼吸多见于喉头水肿、痉挛或喉头有异物等病人。库斯莫尔呼吸常见于尿毒症、糖尿病等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的病人;呼气性呼吸困难常见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病人;鼾声呼吸常见于气管或支气管有较多的分泌物蓄积,多见于深昏迷的病人;毕奥呼吸常见于颅内病变或呼吸中枢衰竭的病人。

18、A

高热、缺氧病人会出现呼吸增快。呼吸中枢衰竭、颅内疾病病人会出现间断呼吸;安眠药中毒等病人会出现呼吸减慢;老年人呼吸频率较成人减慢。

19、A

潮式呼吸(又称陈-施呼吸)是一种周期性的呼吸节律异常,特点是开始呼吸浅慢,以后逐渐加深加快,达高潮后又逐渐变浅变慢,然后呼吸暂停5~30秒之后,又出现上述状态的呼吸,如此周而复始。选项B属于呼吸频率改变;选项C、E属于呼吸音响异常;选项D属于呼吸深浅度异常。

20、E

丝脉:又称细脉。当心排出量减少,动脉充盈度降低,脉搏细弱无力时,扪之如细丝,称丝脉。常见于心功能不全、大出血、休克等病人。

21、B

测量脉搏的首选部位是桡动脉,其次为颞浅动脉、颈动脉、肱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胫后动脉和股动脉等。

22、E

肿瘤性发热常见热型为不规则热。故答案为选项E。稽留热常见于伤寒、肺炎球菌肺炎等;弛张热常见于败血症等;间歇热常见于疟疾等。

23、A

弛张热的表现是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h体温差在1℃以上,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水平。故答案为选项A。选项B中稽留热的表现是:体温持续在39~40℃左右,达数日或数周,24h波动范围不超过1℃。选项C中间歇热表现为高热与正常体温交替有规律地反复出现,发热时体温骤升达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几天不等,然后很快下降至正常,经数小时、数天的间歇后,又再次发作。选项D中不规则热的表现是:体温在24小时中变化不规则,持续时间不定。

24、A

速脉:在安静状体下,成人脉搏超过次每分钟,称为速脉。常见于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休克、大出血前期的病人。

25、D

测量呼吸时护士的手不离开诊脉的部位主要是为了不被患者察觉,以免紧张。

26、A

1)吸气性呼吸困难:病人吸气费力,吸气时间显著长于呼气时间,辅助呼吸肌收缩增强,出现明显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或腹上角凹陷)。原因:由于上呼吸道部分梗阻,气流进入肺部不畅,呼吸肌收缩,肺内负压极度增高所致。见于喉头水肿、喉头有异物的病人。2)呼气性呼吸困难:病人呼气费力,呼气时间显著长于吸气时间。原因:由于下呼吸道部分梗阻,气体呼出肺部不畅所致。多见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病人。3)混合性呼吸困难:病人吸气和呼气均感费力,呼吸的频率加快而表浅。多见于肺部感染的病人。

27、E

深度呼吸:又称库斯莫呼吸,是一种深而规则的大呼吸。见于尿毒症、糖尿病等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病人。

28、A

脉压的变化:脉压增大: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硬化等病人;脉压减小;见于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主动脉瓣狭窄等病人。

29、E

发热的临床过程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体温上升期:特点为产热大于散热。体温上升的方式有骤升和渐升。体温突然升高,在数小时内体温就上升到最高点,称为骤升,如肺炎球菌性肺炎。体温逐渐升高,在数日内上升到最高点,称为渐升,如伤寒。(2)高热持续期:其特点为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趋于平衡,体温维持在较高状态。(3)退热期:其特点为散热大于产热,散热增加而产热趋于正常,体温恢复至正常调节水平。体温急剧下降称为骤退,如大叶性肺炎;体温逐渐下降称为渐退,如伤寒。体温下降时,由于大量出汗,体液丧失,年老体弱及患心血管病的病人,易出现虚脱或休克现象,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湿冷等,应密切观察,加强护理。

30、D

根据病人病情选择合适的测量体温的方法:①凡婴幼儿、精神异常、昏迷、口鼻腔手术以及呼吸困难、不能合作的病人,不宜测口腔温度;②凡消瘦不能夹紧体温计、腋下出汗较多者,以及腋下有炎症、创伤或手术的病人不宜使用腋下测温法;③凡直肠或肛门手术、腹泻,以及心肌梗死的病人不宜使用直肠测温法。

二、A2

1、D

脉压的变化:脉压增大: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硬化等病人;脉压减小:见于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主动脉瓣狭窄等病人。

2、C

体温过高病人的护理密切观察:测量体温,对高热病人应每隔4小时一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改为每日2次;同时注意观察发热的临床过程、热型、伴随症状及治疗效果等,如病人的面色、脉搏、呼吸、血压及出汗等体征。小儿高热易出现惊厥,应密切观察,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医院常用外文缩写及中文译意

外文缩写

中文译意

外文缩写

中文译意

qmqnqdbidtidqidqodbiwqhacpcstpmSOSDC

每晨1次每晚1次每日1次每日2次每日3次每日4次隔日1次每周2次每1小时1次饭前饭后立即需要时(长期)必要时(限用1次,12小时内有效)停止

q2hq3hq4hq6hampm12n12mnhsP0IDHIM/imIV/ivivdrip

每2小时1次每3小时1次每4小时1次每6小时1次上午下午中午12点午夜12点临睡前口服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内注射静脉注射静脉滴注

3、B

潮式呼吸(又称陈-施呼吸)是一种周期性的呼吸节律异常,特点是开始呼吸浅慢,以后逐渐加深加快,达高潮后又逐渐变浅变慢,然后呼吸暂停5~30秒之后,又出现上述状态的呼吸,如此周而复始。

4、D

测血压时:病人休息20~30分钟;将袖带平整无折地缠于上臂,袖带下缘距肘窝2~3cm,松紧以能放入一指为宜;戴好听诊器,在袖带下缘将听诊器胸件紧贴肱动脉搏动最强点(勿塞在袖带内);松开气门,使水银柱缓慢下降,速度为4mmHg/s(0.kPa/s)。测血压注意事项1.测量前应检查血压计,符合要求方可使用。如水银不足,可使测量血压偏低。2.需要密切观察血压的病人,应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以确保所测血压的准确性及可比性。3.测血压时,血压计“0”点应与心脏、肱动脉在同一水平位上。坐位时肱动脉平第四肋软骨,仰卧位时肱动脉平腋中线水平。4.排除袖带因素干扰①根据所测部位选择合适的袖带,袖带过宽时测得的血压值偏低,袖带过窄时测得的血压值偏高。②所缠袖带应松紧合适,过紧使血管在袖带未充气前已受压,测得的血压值偏低;过松则使袖袋呈气球状,导致有效测量面积变窄,测得的血压值偏高。5.打气不可过猛、过高,以免水银溢出,影响测量结果及病人舒适度。水银柱出现气泡,应及时调节、检修。6.当发现血压异常或听不清时,应重测血压。注意应先将袖带内的气体驱尽,使汞柱降至“0”点,稍待片刻,再进行测量。7.为偏瘫病人测血压,应选择健侧。因患侧血液循环障碍,不能真实地反映血压的动态变化。

5、D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伤寒等。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差达1℃以上,最低时一般仍高于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等。3.间歇热:高热与正常体温交替出现,发热时体温骤升达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很快下降至正常,经数小时、数天的间歇后,又再次发作。常见于疟疾等。4.不规则热:体温在24小时内变化不规则,持续时间不定。常见于流行性感冒、肿瘤性发热等。

6、D

血压计刻度应该面向护士,便于护士观察,而不是患者。

7、D

血压正常值:血压一般以肱动脉血压为标准。在安静状态下,正常成人收缩压为90~mmHg(12~18.5kpa),舒张压为60~89mmHg(8~11.8kpa),脉压为30~40mmHg(4~5.3kpa)。

8、C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伤寒等。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差达1℃以上,最低时一般仍高于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等。3.间歇热:高热与正常体温交替出现,发热时体温骤升达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很快下降至正常,经数小时、数天的间歇后,又再次发作。常见于疟疾等。4.不规则热:体温在24小时内变化不规则,持续时间不定。常见于流行性感冒、肿瘤性发热等。

9、D

热的临床过程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体温上升期:特点为产热大于散热。体温上升的方式有骤升和渐升。体温突然升高,在数小时内体温就上升到最高点,称为骤升,如肺炎球菌性肺炎。体温逐渐升高,在数日内上升到最高点,称为渐升,如伤寒。(2)高热持续期:其特点为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趋于平衡,体温维持在较高状态。(3)退热期:其特点为散热大于产热,散热增加而产热趋于正常,体温恢复至正常调节水平。体温急剧下降称为骤退,如大叶性肺炎;体温逐渐下降称为渐退,如伤寒。体温下降时,由于大量出汗,体液丧失,年老体弱及患心血管病的病人,易出现虚脱或休克现象,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湿冷等,应密切观察,加强护理。

10、D

退热期:其特点为散热大于产热,散热增加而产热趋于正常,体温恢复至正常调节水平。临床表现:病人大量出汗,皮肤温度下降。退热的方式有骤退和渐退。体温急剧下降称为骤退,如大叶性肺炎;体温逐渐下降称为渐退,如伤寒。体温下降时,由于大量出汗,体液丧失,年老体弱及患心血管病的病人,易出现虚脱或休克现象,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湿冷等,应密切观察,加强护理。

11、C

物理降温:体温超过39.0℃,可用冰袋冷敷头部;体温超过39.5℃时,可用乙醇拭浴、温水拭浴或做大动脉冷敷。行药物或物理降温半小时后,应测量体温,并做好记录及交班。

12、C

脉搏短绌:也称为“绌脉”。是指在同一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表现为脉搏细速、极不规则,听诊心律完全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常见于心房纤维颤动的病人。发生机制:由于心肌收缩力强弱不等,有些心排出量少的搏动只产生心音,而不能引起周围血管的搏动,造成脉率低于心率。心律失常越严重时,“绌脉”越多,当病情好转时,“绌脉”消失。若遇此病人,应同时测心率与脉率。

13、D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伤寒等。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差达1℃以上,最低时一般仍高于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等。3.间歇热:高热与正常体温交替出现,发热时体温骤升达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很快下降至正常,经数小时、数天的间歇后,又再次发作。常见于疟疾等。4.不规则热:体温在24小时内变化不规则,持续时间不定。常见于流行性感冒、肿瘤性发热等。

14、C

1)体温上升期:特点为产热大于散热。临床表现:病人畏寒、无汗、皮肤苍白,有时伴有寒战。体温上升的方式有骤升和渐升。体温突然升高,在数小时内体温就上升到最高点,称为骤升,如肺炎球菌性肺炎。体温逐渐升高,在数日内上升到最高点,称为渐升,如伤寒。2)高热持续期:其特点为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趋于平衡,体温维持在较高状态。临床表现:病人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深快,脉搏加快,尿量减少。此期可持续数小时、数天甚至数周,因疾病及治疗效果而异。3)退热期:其特点为散热大于产热,散热增加而产热趋于正常,体温恢复至正常调节水平。临床表现:病人大量出汗,皮肤温度下降。退热的方式有骤退和渐退。体温急剧下降称为骤退,如大叶性肺炎;体温逐渐下降称为渐退,如伤寒。体温下降时,由于大量出汗,体液丧失,年老体弱及患心血管病的病人,易出现虚脱或休克现象,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湿冷等,应密切观察,加强护理。

15、D

脉搏短绌即在同一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其特点为心律完全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常见于房颤病人。

16、E

测量呼吸的方法1.测量方法   (1)护士在测量脉搏后,手仍按在病人手腕处保持诊脉姿势,以免病人紧张而影响测量结果。   (2)观察病人胸部或腹部起伏次数,一起一伏为一次,一般病人观察30秒,将测得数值乘以2,呼吸异常病人观察1分钟。   (3)危重或呼吸微弱病人,如不易观察,可用少许棉花置于病人鼻孔前,观察棉花被吹动的次数,计数1分钟。因误服安眠药中毒,意识模糊不清,呼吸微弱,浅而慢,不易观察,护士应采取的测量方法是用少许棉花置患者鼻孔前观察棉花飘动次数计数。

17、E

1)稽留热:体温持续升高达39.0~40.0℃左右,持续数天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伤寒、肺炎球菌性肺炎等。2)弛张热:体温在39.0℃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差达1℃以上,最低体温仍超过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等。3)间歇热:高热与正常体温交替出现,发热时体温骤升达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很快下降至正常,经数小时、数天的间歇后,又再次发作。常见于疟疾等。4)不规则热:体温在24小时内变化不规则,持续时间不定。常见于流行性感冒、肿瘤性发热等。

18、C

热型:热型是根据绘制在体温单上的体温曲线波动的特点所分的类型。临床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1)稽留热:体温持续升高达39.0~40.0℃左右,持续数天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伤寒、肺炎球菌性肺炎等。2)弛张热:体温在39.0℃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差达1℃以上,最低体温仍超过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等。3)间歇热:高热与正常体温交替出现,发热时体温骤升达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很快下降至正常,经数小时、数天的间歇后,又再次发作。常见于疟疾等。4)不规则热:体温在24小时内变化不规则,持续时间不定。常见于流行性感冒、肿瘤性发热等。

19、A

低血压:成人血压低于90/60~50mmHg(12/8~6.65kpa)称为低血压。常见于大量失血、休克、急性心力衰竭病人。

三、A3/A4

1、1、B

根据患者生命体征表现,出现了,高血压、缓脉、脉搏短绌(心率大于脉率)、呼吸增快。

2、A

该患者血压为20/12.6kPa(/97mmHg),血压升高,因此测量时应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

更多护考复习资料魏老师:(







































白殿风症状
北京怎么样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fvosw.com//mjcczl/712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