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肺癌手术后是否需要治疗,有那些治疗方法

小细胞肺癌为全身性疾病,无论手术与否均以全身化疗为主(术前新辅助及术后辅助化疗)。非小细胞肺癌亦为全身性疾病,如完全切除后病理I或II期的5年生存期约为60%及40%,说明约40-60%的病人在5年内死于肿瘤转移或复发。故非小细胞肺癌根据病期(病变范围)、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恶性度)须于术后进行辅助治疗。

术后辅助化疗适于所有术后小细胞肺癌。IA期完全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原则上无须辅助治疗,但对于某些有症状,肿瘤周围脉管(微小血管或淋巴管)有癌细胞或某些不利于预后(复发、转移及生存期)有关的分子病理学改变,以及不可解释的血浆CEA(癌胚抗原),SCC(鳞状上皮细胞抗原)或CYFRA仍然明显升高的I期病变仍须辅助治疗。IB及II期NSCLC原则上不作术后辅助放疗,但须做辅助化疗。可切除的IIIA期术后均须辅助化疗及放疗。辅助化疗一般以顺铂为主,联合90年代新药诺维本(NVB)、健择(GEM)、泰素类或泰索帝等。术后化疗应始于术后4周内,每3~4周一次,若无特殊情况,持续4周期即可,因随机研究以证明术后4周期与超过4周期的生存期无明显差别。

对于术后有残留癌细胞(脉管或支气管切端)或IIIA期术后的非小细胞肺癌,除全身化疗外,应接受局部放射治疗,二者结合尚无固定模式,但一般术后先接受2周期化疗,然后行局部放疗,放疗后再化疗2~4周期,若无特殊情况,可结束术后辅助治疗。

术后生物治疗目前尚无定论,亦无固定模式。理论上,切除或经其他治疗临床达完全缓解后,可能还存在隐匿残留癌细胞,在生物制剂如干扰素或白介素-2的杀伤范围内;瘤细胞生长、浸润需要新生血管,干扰素为下调血管生成主要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活性因素之一,故有可能遏止残留瘤细胞发展成瘤的形成过程;或采用有针对性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如肿瘤标本(术后或活检)有某些生长因子或其受体高表达者,如cerbB-2高表达(2+-3+),可采用相应人源性单克隆抗体如Herceptin单用或与辅助化疗联合应用,也许可消灭残留癌细胞。由于肿瘤发生、发展涉及许多其他生理、病理过程,究竟哪一类生物制剂或联合哪几种生物制剂有效抑制残留癌细胞,均有待临床大量积累,长期观察尚可定论。

中医中药可与化、放疗同时应用,在增加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有一定作用,能否抑制残留癌细胞作用有待证实。

62.什么叫放射治疗,单用放射治疗能否治愈肺癌,能不能用放射疗法代替手术

放射治疗是通过放射治疗机产生的各种放射线,照射肿瘤细胞,使肿瘤细胞损伤、坏死的方法。目前常用的放射治疗机是钴60和直线加速器。常用的照射方法分体外照射和体内照射。体外照射指放射源在体外,体内照射是将放射源插入肿瘤或体腔内进行治疗。

肺癌的放射治疗多为体外照射,病人在模拟机下,由放疗科医生根据肺癌病变范围,经体外定位确定并划出放射野后,进行放疗。目前放疗有几种形式。连续放疗为最常采用的传统方式,一般每天1次,每周5天休2天,总剂量根据不同肿瘤确定;其次是分段或超分割放射治疗。分段治疗总放射剂量不变,只是将放射治疗分为2或3段进行,每段间隔2-4周,使病人有一休息缓解时间,多适于年老体弱者。超分割放疗是将每日放疗剂量分2-3次给予;动物实验证明可增加杀伤力度。

目前证实多类抗癌药物如铂类、长春花碱类、鬼臼碱类、紫杉醇类、5-FU类等均有增加放射治疗敏感性作用,即放疗增敏剂。故有些医生在放疗期间给予小剂量放疗增敏剂,原则上既达到增敏作用,又不增加放疗毒性。如顺铂,长春新碱(VCR),紫杉醇类等,但目前尚无统一剂量和用法。对于化、放疗敏感的局部晚期SCLC国外临床多中心,随机研究已基本肯定放、化疗同时治疗在控制局部病灶,减少复发率以及控制微小转移、延长生存期方面有积极作用。但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尚研究中。目前手术仍是局部治疗最有效的手段,放疗是局部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但不能替代手术,亦不可能消灭身体内其它部位的隐匿转移灶,而且放疗后在放射野内仍可能残存对放疗射线不敏感的癌细胞,为导致复发和/或转移的主要因素。因此对于局部晚期的肺癌应以综合治疗为主。

63.肺癌在什么情况下应该采用放射疗法,那些病人不宜作放射疗法?放射疗法前后如何配合

因拒绝手术或有手术禁忌症如器质性心脏病而不能手术的早期(I,II)病人,以及不能手术的中期(局部晚期即不能手术的ⅢA,B期)肺癌病人常为局部放疗适应症。通常放疗是综合治疗中的局部强化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不能手术或拒绝手术的早、中期病人放疗可作为根治性治疗方法,对晚期病人的转移灶放疗则为姑息性治疗手段,可减轻或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放疗的绝对禁忌症较少,如病灶过于广泛的病人,胸膜广泛转移伴胸水的病人或心、肺、肾和肝实质脏器等基础疾病伴功能不全者,严重感染、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过低的病人等。

中心型肺癌或接受纵隔放疗的病人,常合并有放射性食道炎,应给予流食或半流食,以避免食物损伤食道。对于有老慢支、肺气肿、糖尿病、肺结核等疾患的病人,应注意对这些疾病的控制。

64.放射疗法会不会出现不良发应和并发症,怎么预防

一般来说,在有经验的放疗科医生指导下,接受正规放射治疗的病人较少产生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但有时因个体不同或病情需要而增加放射剂量或扩大放射面积,可引起副反应的产生。肺癌原发灶放疗的常见并发症为程度不等的放射性皮肤损伤、放射性食道炎、放射性肺炎和放射性心脏损伤,以及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或食欲减退、纳差、乏力等。

全身反应多较轻,可通过增加休息、改善营养等方法来克服。放射性皮肤损伤应注意局部清洁但不可过分擦洗,尽可能避免局部皮肤破损,一旦出现破损,要使创面清洁、干燥,避免局部感染。放射性食性食道炎往往出现咽喉疼痛,进食烧灼感,要避免进食坚硬食品,最好为流食或半流食,还可服一些粘膜保护剂如思密达等。放疗期间应每周检查血象以监控白细胞、血小板。上述放疗反应往往随放疗结束后很快缓解。放射肺炎是放射野内对肺组织损伤引起的炎症反应,可出现在放疗后3~4周,也可出现于3~6个月。主要表现为干咳、憋气、低热,合并感染时会出现高热,随后出现局部的肺纤维化,程度因人而异,这一副反应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服用肾上腺糖皮质素有可能减慢肺纤维化过程。

65.什么是化疗,哪些病人需要化疗,什么情况下不能化疗

自从年人类发现氮芥治疗淋巴瘤有效后,开创了肿瘤的化学药物治疗的新纪元。经过50余年的艰苦努力,发展逐渐成熟,从姑息性治疗正逐步向根治性治疗过渡。传统意义上的化学治疗,是指用能够杀死肿瘤细胞的细胞毒类药物治疗,现在肿瘤化学治疗的概念应更改为肿瘤内科治疗,即包括细胞毒类药物治疗,也包括免疫治疗药物及某些特殊作用机制的药物如抗乏氧细胞,抗血管生成等药物等,并包括化疗期改善生活质量的治疗药物,从而给癌症病人提供了更多、更好的药物治疗选择。

化学药物治疗为一门专业学科,必须在有经验的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化疗应严格根据适应症、禁忌症进行,要根据病情及毒副反应程度随时调整用药剂量以及进行相应的处理以尽量减少毒副反应。

小细胞肺癌病人应以化疗为主,与手术和放疗结合进行综合治疗。对于某些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人,手术或放疗后化疗是其必要的辅助治疗手段,是否进行辅助治疗由医生根据病情决定;对于中期(如部分IIIA)病人,化疗可作为术前辅助治疗;不能手术的中期病人(IIIA,B)化疗为综合治疗的主要组成部分;放疗后复发或IV期病人,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癌性胸水、心包积液、腹水等,体腔内给药也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全身状况差、有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有肝、肾功能异常;有骨髓功能不全(即血象低于正常值);严重感染;精神病病人不能合作;妊娠妇女;对抗癌药物过敏的病人则不宜化疗;对于年龄较大者(70岁以上),应在有经验的专科医生指导下,根据具体情况谨慎予以治疗。

66.什么是辅助化疗,辅助化疗的目的、必要性、持续时间

肺癌为全身性疾病,即便是早期肺癌仍有可能存在身体其它部位的隐匿转移,任何单一的局部治疗都无法消除这些转移灶。这就是为什么早期的肺癌,手术切除也很彻底,但仍有一部分病人会出现转移和复发。为了降低术后或放疗后转移或复发的机率而进行的化疗叫辅助化疗。主要是针对肿瘤原发灶已切除或根治性放疗后,用现有的临床检测手段未发现有转移的病人。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癌细胞数目越少,化疗就越敏感,疗效越好。因此当原发病灶作为主要的瘤负荷被有效的局部治疗手段去除后(即手术或放疗后),应该尽早选择最有效的药物进行化疗以达到最大限度的消灭残存瘤细胞,以降低复发和转移的目的。根据国外的临床试验证实术后4个周期的辅助化疗与6个周期以至更多的化疗相比,5年生存率没有差别,低于4个周期的辅助化疗,5年生存率低于接受4个周期化疗的病人。因此目前认为,辅助化疗应该在术后或放疗后2~4周内进行,在4~6个月内完成4个周期的化疗。

67.什么是新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在肺癌治疗中有何作用

某些局部晚期肺癌,特别是IIIA期(纵隔淋巴结转移),由于局部肿瘤浸润范围较广,手术有一定难度,加之这类病人大多存在远处微小转移病灶,为术后复发和/或转移的根源,明显影响长期生存。术前化疗可能使部分不可切除的IIIA期(纵隔淋巴结转移)肿瘤及淋巴结缩小,成为可切除的肿瘤,同时又有可能控制远处微小转移灶、延长生存期。这就是新辅助化疗的设想。目前公认新辅助化疗有以下优点:1.使体内潜在的微小转移灶更早地处于化疗药物的控制之下,可能更有益于对其消灭;2.减少手术中引起的转移机会;3.使肺内原发病灶缩小,降低病期,使原来不可切除的病变转为可切除病变,使病人重新获得手术机会;4.通过对手术后肿瘤组织的多方研究,有益于医生评价化疗疗效,选择化疗药物,为下一步化疗提供有利的依据。

新辅助化疗对于可手术的限局期小细胞肺癌有确切延长5年生存期功效,目前已成为一种常规治疗方法。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的IIIA期(纵隔淋巴结转移),虽经几小组随机对比证实确可延长5年生存期,结果令人鼓舞,但因例数少,分期和化疗方案、剂量不一致,而难以证实,正研究中。

68.小细胞肺癌有效单药有哪些

小细胞肺癌是以化疗为主,辅以手术/放疗综合治疗的疾病。它对多种化疗药物都非常敏感。临床上有多种药物可供选择。目前常用的单药较好(有效率>20%)药物有如下几类:1.环磷酰胺和异环磷酰胺单药有效率为40%和40%~50%,其中环磷酰胺是最早的化疗药物,经济/有效,适合我国国情,是目前首选联合化疗构成药物之一;2.阿霉素类如阿霉素、表阿霉素、吡喃阿霉素、米托蒽醌等,单药有效率分别是30%-50%,是小细胞肺癌联合化疗方案中常用药物,表阿霉素的心脏毒性低于阿霉素,目前临床应用较普遍,但其价格高于阿霉素;3.足叶已甙(VP16)或口服制剂及VP16衍生物足叶噻吩甙(威猛/VM26),单药有效率40%~50%,足叶乙甙有静脉和口服两种制剂,使用方便。足叶噻吩甙有极好的脂溶性,易于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是目前有脑转移患者常选用药物之一。4.长春花碱类:常用于小细胞肺癌的长春新碱/长春花碱/长春花碱酰胺单药有效率分别为35%/40%/30%,其中长春新碱与环磷酰胺仍为一线首选药物,且经济、有效。5.顺铂和卡铂单药有效率分别为25%和40%~50%,均是小细胞肺癌联合化疗方案中的基础构成药物之一。6.甲氨蝶呤,单药有效率30%,既可作为联合方案药物,还可腔内(胸腔/腹腔/心包腔/鞘内)给药,而且是极少数鞘内用药之一;7.其它:泰素/健择/拓扑替康/伊立替康等90年代新抗肿瘤药单药有效率均在30%以上,但价格昂贵。

小细胞肺癌是容易产生耐药的肿瘤,联合化疗有效率远远高于单药化疗,因此小细胞肺癌患者应在有经验的专业化疗医生指导下,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用药物,确定联合化疗方案进行化疗。

69.非小细胞肺癌有效单药有哪些?目前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现状如何

经过大量临床对比研究确定了以顺铂(DDP)为主的化疗有轻度改善生存期疗效,故迄今顺铂仍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首选药物之一。顺铂/异环磷酰胺/长春花碱酰胺等药物单药有效率在15%左右,阿霉素/表阿霉素/丝裂霉素/足叶乙甙/足叶噻吩甙/长春新碱/长春花碱/5-氟脲嘧碇/环磷酰胺等药物,单药有效率均小于10%,上述药物与顺铂联合化疗方案的有效率30%左右,中数生存期约6月,1年生存率20-30%。

近十年来,特别是近四、五年来,随着泰素、泰索帝、去甲长春花碱、健择、拓朴替康及依立替康的问世和相继进入中国市场,给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了福音。这些药物的单药有效率约20%。而且毒副反应相对较低,改变了人们对非小细胞肺癌是化疗不敏感肿瘤的观念。如多组临床报道健择的单药治疗与顺铂加足叶乙甙联合方案相比有效率、缓解期及生存期均无差别,但毒副作用远远低于顺铂联合足叶乙甙。由于顺铂仍为最有效的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一线药物,与上述新药均有协同作用,以顺铂为基础联合上述一种新药的联合冶疗方案有效率约40%,一年生存率约30~40%,已成为目前一线治疗标准方案,明显改变了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状况。

不可否认,这些新药的共同的缺点是价格过于昂贵,给相当一部分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对其合理使用愈显重要。另外,患者亦不必超出自已经济承受能力而过于追求使用这些昂贵的新药,因为一些老药组成的方案有成熟的经验,仍可为病人带来良好的效果。如顺铂/足叶乙甙或异环磷酰胺/丝裂霉素/顺铂等的联合方案仍是目前有效的常用治疗方案,而且更符合中国国情。

70.IV期肺癌经全身化疗2~3次,达缓解后(部分缓解或完全缓解)是否需休息一段时间,有何利弊,特别是症状减轻或完全消失是否说明肿瘤消失而不再需要根治性化疗

化疗目的是企图尽可能地杀灭所有癌细胞,是依从对数杀伤规律进行的。一般直径1毫米的肿瘤其癌细胞数目为,临床难以检出。而直径1厘米的肿瘤其癌细胞数目为,此时现有的临床手段才能发现诊断。而IV期肺癌的癌细胞数目往往超过,也就是近1kg的肿瘤。经过有效的联合化疗2~3次,可能达到缓解,即使是完全缓解,体内仍残存的癌细胞(临床已不能检测到肿瘤病灶),即使肿瘤细胞被杀灭99.%,体内仍残存的癌细胞,此时肿瘤已不再引起任何临床症状,患者自我感觉症状已完全消失,如果此时认为肿瘤也已完全消失,不需要再化疗或者可以休息一段时间再化疗,那就为残留的少数瘤细胞提供了生长、繁殖的机会。因体内至少还残存有以上的癌细胞,经过一段休整,它会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出现临床复发和/或转移,这些经历过化疗药物打击,存活下来的癌细胞往往有抗药性,而且产生由一种化疗药物诱导出对多种化疗药物耐药的癌细胞,再治疗有一定难度。因此仅经过2~3次化疗达到缓解而产生停止治疗或休息一段时间再治疗的做法是欠妥的。应继续接受化疗,甚至有时需要换用或加用与原方案无交叉耐药的、新的有效治疗方案,力争将癌细胞控制在尽可能少的数目,目前一般认为只要病人条件允许应至少接受4~6周期化疗。

71.为何小细胞肺癌须以全身化疗为主

小细胞肺癌必须以全身化疗为主。因为小细胞肺癌生物行为恶劣、生长快、倍增时间短(肿瘤增大一倍时间约21~30天)、恶性度高、转移快而广泛。确诊时约90%以上有胸内及潜在的远处微转移灶存在,其中最多见的为纵隔转移,其次是肝、骨、骨髓、脑等远处转移,故应以全身性治疗为主。各期小细胞肺癌由于病变范围、部位不同,化疗在综合治疗中的顺序和重要性有所不同。早期(I,II期)术后应即行辅助化疗,IIIA期(纵隔淋巴结转移)可切除的一般术前亦应化疗(新辅助化疗),术后应行辅助化疗及局部放疗,目前对I、II期小细胞肺癌亦主张术前新辅助化疗以尽量控制临床无任何表现的微小转移灶。不可手术根治切除的IIIB期或IIIA应先进行诱导化疗(新辅助化疗)再行局部放疗(序贯治疗),单纯放疗早已证实是错误的,除非有某些特殊症候群如上腔静脉综合征,放疗可显效。限局期小细胞肺癌化疗与放疗同时治疗的裨益(同时控制胸内病灶和远处微小转移灶)受到广泛重视及认可。但最佳放疗剂量、化疗药物剂量等仍有待解决。IV期以化疗为主,化疗中根据具体情况择期作转移灶如骨转移姑息放疗,或如肝转移介入治疗。为克服IV期小细胞肺癌耐药性,曾随机采用交替化疗与单一化疗方案比较,前者仅中位生存期略有改善(4-6周),无长期生存优点至于小细胞肺癌高剂量化疗并骨髓干细胞支持的治疗,自70年代以来积累了大量临床研究资料,但迄今(年)国际范围内对此治疗方法是否优遇常规化疗尚存争议,且价格昂贵,故未推荐常规应用。

72.不能切除的肺癌经治疗后如何判断疗效,什么叫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

患者在接受治疗前,按医生的要求接受各种检查的目的有:一是为了确诊和分期,以确定治疗方案;二是为了治疗后比较和评价疗效。评价治疗效果的标准有很多内容,如病人自觉症状,医生对病人进行体格检查,胸部X线片、胸CT与治疗前的比较,以及转移部位病灶的改变,血液生化指标的改变等。临床医生用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病情稳定和病情进展来描述这些改变。完全缓解是指各种症状、体征以及肿瘤有关的生化改变完全消失,至少持续4周,其间无新病灶出现。部分缓解是指与治疗前相比所有可测病灶的垂直直径乘积的总和减少超过50%,至少持续4周,在此期间没有新病灶的出现。稳定指治疗前后病变范围无变化或增、减均未超过原病灶大小的1/4并无新病灶出现至少持续4周。一般来说,医生会在病人接受2-3周期化疗后,进行全面检查评价疗效,以决定进一步治疗方案。

上述判断为近期疗效,而生存期(中位生存期和年生存率)才是判断疗效的主要标准。医生治疗目的:一方面是使肿瘤缩小,症状减轻和改善生活质量;同时亦在于尽可能地延长病人生存期,换言之即对于每个病人应尽最大努力治疗,决不能随意放弃治疗。对于病变稳定者亦应长期观察,有些病人带瘤生存可长达4-5年或更长。因一般的影像学判断不能%的反映肿瘤细胞的活性程度,故医生不可忽视这类病人的观察和随访。

73.化疗是否得不偿失

所有化疗药物对于身体均有程度不等的毒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腹泻;白细胞、血小板等减少;肝肾功能损害或神经肌肉病变等。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大量低毒/高效化疗药物的问世,以及针对减少化疗副反应的特效药物的广泛使用;随着化疗医生的专业化发展以及其对化疗药物的深入理解和药物使用经验积累,较大程度的控制了化疗药物的主要毒副作用,改善了化疗期病人的生活质量,也使病人能接受足量药物治疗,有利于改善疗效及延长生存期。如新一代止吐药物的问世,使大剂量顺铂引起的急性呕吐的控制率由50%左右,提高到90%以上。集落因子的使用使白细胞减少程度和频率下降,从而使因白细胞减少并发的感染率下降。使病人可以消除顾虑,充满信心接受化疗。

74.化学治疗常见的毒性作用有哪些,如何防治

虽然多种高效低毒的化疗药物问世,但目前的化疗药物还不能只杀伤肿瘤细胞,而完全不伤及正常细胞,所以不可避免地存在化疗药物对机体的毒副反应。常见有以下几种:1.局部反应:最常见的是药物不慎渗漏至皮下组织,引起局部化学性损伤如红肿/疼痛,甚至破溃坏死,临床多用普鲁卡因对渗漏区周围组织进行封闭,保持清洁,避免感染,皮肤未破溃者可用硫酸镁或如意金黄散等药物外敷。对于易渗漏至血管外的药物如诺维本等,建议采用深静脉置管化疗予以预防。2.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最常见,其中顺铂为最强的致吐药物,目前临床应用5-HT3受体拮抗剂已明显减少了其发生率,同时病人可配合以可口清淡饮食,避免过饱及油腻。其它如食欲减退、便秘、腹泻、口腔炎等多为一过性,经临床对症处理均可迅速恢复。3.骨髓抑制:为最常见副反应,多发生于化疗后7—10天,绝大多数病人可平稳度过,或应用集落刺激因子预防。4.肝、肾功能损伤:某些化疗药物可引起肝肾功能损伤,一般与剂量有关。突出的有顺铂引起的肾损伤,临床常规水化及利尿可预防其肾损害。肝损害可以预防,亦可治疗如肝得健可保护肝脏免受损伤,一旦损伤又可促使其尽早恢复。5.其它:有些化疗药毒副反应对某些特定脏器具有选择性,如阿霉素等药物的心脏毒性;环磷酰胺特别是异环磷酰胺可导致出血性膀胱炎(可用药预防);博来霉素引起的肺纤维化;长春新碱等引起的周围神经炎;泰素、泰索帝等的过敏反应及神经肌肉症状等。脱发为多数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这些毒副反应多数可预防和/或治疗,如止吐、粒细胞减少、肝肾毒性等。除采用相应药物治疗毒副作用外,有时必须调整化疗药物剂量或停药。

75.化疗后脱发会再长吗

脱发是很多化疗药物常见的副作用,给病人的心理和身体形象带来不良影响。有些病人由于担心脱发而拒绝某些有效的化疗药物。脱发与化疗药物选用和剂量及治疗周期的重复频率有关。长期化疗除引起脱发外,还可引起阴毛、腋毛和睑毛脱落。脱发通常在用药后1~2周发生,2个月达到最显著程度,但为可逆性,通常在停药后1~2个月头发开始再长,且再生的头发有时色泽较前更黑而伴卷曲。因此病人不必为此担忧,在头发再长之前,可挑选一项适合自己的假发以备用。极少数病人为不可逆性。

76.化疗期间或化疗后出现痰血有哪些可能

少数肺癌病人特别是化疗敏感性肺癌化疗期可伴有痰血或咯血,间断性或持续性,量少至中等,极少大咯血。这主要因随着肿瘤组织的坏死损伤了其中的小血管所致。此外,化疗无效肿瘤增大时,表面亦可坏死导致痰血或咯血。若痰中持续含有鲜血,特别是整口咯鲜血,应即就诊止血,切不可忽视。

77.化疗期间,为什么大部分病人需作深静脉置管术

大部分肿瘤病人化疗期间,最好作深静脉置管,其原因在于有些化疗药物,特别是诺维苯等通过外周小静脉注射时会刺激局部静脉产生静脉炎,或外溢至皮下则将会引起局部红肿或溃烂;晚期病人需较长期反复治疗、反复静脉穿刺不但损伤血管,也使病人倍感痛苦。少数病人末梢静脉显现困难致使穿刺难度增加,每次静脉穿刺均使病人承受精神及肉体的极大痛苦。而颈内或锁骨下深静脉置管是一种能提供各种治疗药物、输血和输入营养的良好途径,它不仅可减少化疗药物对末梢静脉的刺激,而且可减轻病人经受反复穿刺的痛苦。但需注意预防局部感染及避免血栓形成。

78.化疗后有远期不良反应吗

近年来由于高效、低毒化疗药物的开发以及治疗策略的进展,长期生存的肿瘤患者较前明显增加,因此抗癌药的远期不良反应已日益受到人们的   以上介绍的几种药物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联合传统的化疗药物应用,一些临床试验已证明了上述药物在肺癌治疗中的价值,更多的临床试验则正在进行中。这些药物的效果以及它们如何与化疗药物搭配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就目前取得的成果来看,分子靶向药物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必将在肿瘤治疗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80.肺癌介入治疗在综合治疗中的地位如何

介入治疗是在血管造影机下,将导管从病人的股动脉,送入到肿瘤的供血动脉内(如肺癌的支气管动脉、肝癌的肝动脉等),给予化疗药物,使局部肿瘤组织接受高浓度化疗药物,以期达到增加局部杀伤肿瘤的作用,随后必要时再给予栓塞剂,栓塞局部肿瘤的供血动脉,使肿瘤血供减少,有利于进一步控制肿瘤生长。这项技术首先在肝癌的治疗中取得令人兴奋的结果,进而引入到包括肺癌在内的其它肿瘤治疗中,亦取得一定效果。目前已成为肺癌综合治疗中一种有效的局部药物治疗手段,但由于肺癌是全身性疾病的特点,以及局部病灶的供血动脉复杂等多种原因,故不能替代全身化疗以及其它治疗,应该在综合治疗中选择相应的病人,择期合理地安排使用介入治疗。

81.肺癌为什么会产生胸腔积液,主要有哪些症状

正常胸腔内由脏层胸膜和壁层胸膜形成一个封闭的腔隙,叫胸膜腔,其内有少量不含蛋白质的液体(约10~30毫升),有利于呼吸运动(起润滑作用),这些液体也是动态的,同动脉毛细血管渗出,再由静脉毛细血管及淋巴管回流,保持动态平衡。当平衡被某种原因破坏时,即可以产生胸水。肺癌病人胸腔积液是最见的并发症之一,产生的机制最常见为肿瘤直接侵犯胸膜或肿瘤在胸膜上广泛转移,使胸膜表面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体液渗出到胸腔,产生恶性积液。另一种形成原因是由于纵隔淋巴结广泛转移,淋巴管回流受阻而引起多为漏出液(胸水构成成分正常),因而不属恶性积水。胸水的主要症状有一过性胸痛,随胸水迅速增多,胸痛缓解,代之为呼吸困难、咳嗽、活动后气促等表现。随着胸水的增多,病人可出现不能平卧或患侧面(形成胸水一侧)侧卧位,大量胸水渗出伴血浆蛋白大量丢失,导致病人迅速消瘦,生活质量急剧下降,因此一旦发现恶性胸水形成,临床应立即开始控制胸水治疗,待胸水基本控制后,再进行全身治疗。小细胞肺癌的恶性胸水常于全身化疗后消失。

82.肺癌病人出现胸腔积液均是恶性的吗

肺癌病人出现胸腔积液,绝大多数都是恶性,但并不全是恶性的,由肿瘤直接侵犯胸膜(周围型肺癌多见)或胸膜广泛转移引起的胸水是恶性胸水。由肿瘤压迫静脉(中心型肺癌多见)或纵隔淋巴结转移引起的胸水回流受阻产生的多为良性胸水。另外较少的情况是晚期病人严重消耗,低蛋白血症或心衰形成的非恶性胸水。临床上鉴别良恶性胸水有很重要的治疗意义。蛋白含量高,比重高的胸腔渗出液无论血性或非血性多为恶性胸水,胸水中找癌细胞有重要的诊断意义,但与肺内原发灶同侧的胸水为渗出液,在除外感染后,即使无癌细胞,亦认为是恶性胸水。而胸水肿瘤标志物升高有辅助诊断意义。

83.肺癌的癌性胸腔积液怎样治疗

恶性胸腔积液一经确诊即应积极治疗,单纯引流胸水,虽可获得暂时的症状缓解,但大多数病人不能获得持久疗效。而且可导致胸膜粘连形成包裹性积液,影响以后治疗。目前最佳治疗方法是行闭式胸腔引流术,放置硅胶管于胸腔内引流,将胸水尽可能引流干净,根据情况选择药物胸内注射,封闭引流管。重要的是嘱咐病人反复翻身,使药液均匀分布于胸膜表面,避免日后形成分隔包裹性积液而难于控制。7~10天重复治疗,多数病人经2~3次治疗后可望获得持久的控制。

可用于胸腔内治疗的药物主要有四类:1.某些抗癌药物如顺铂、博来霉素等,刺激胸膜产生化学性炎症而粘连,使胸水失去生长空间。同时化疗药物有一定的抗癌作用,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首选方案。2.以四环素、滑石粉为代表的药物,作为硬化剂注入胸膜腔,刺激胸膜产生炎症形成粘连。3.生物制剂,如白细胞介素2,使体内产生LAK细胞,抑制癌细胞生长,促进胸水吸收。4.放射性同位素如32磷(32P)、金(Au)等同位素治疗,将放射性物质置于胸膜腔可杀伤肿瘤细胞,促进胸水吸收。部分小细胞肺癌病人通过全身化疗亦可控制胸水。难治性胸水,可以选用外科治疗,行胸膜切除术等。

84.什么叫生活质量,怎样评价及提高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qualityoflife,QOL)又称生存质量或生命质量,目前尚无公认的生活质量定义。一般认为生活质量主要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精神健康和社交及人际关系。肿瘤病人生活质量的评价内容包括①身体状态评价(KPS,WHO行为状态评分),如有无症状,生活能否自理,是否需卧床等等;②通过某些量表进行生活质量各要素的单独或综合评价,我国尚无国际认可的量表;③与治疗相关症状的评价,症状改善或通过世界卫生组织(WHO)毒副作用分级标准评价化疗过程中的骨髓抑制、消化道及肝肾功能损害等。目前提高病人化疗期生活质量的主要措施尚不统一,常采用手段有:止吐剂抑制病人呕吐;孕激素类药物如安宫黄体酮、甲地孕酮促进食欲,增加体重;泛细胞保护剂如谷胱苷肽、阿米富丁保护肝肾功能;采用相应的细胞因子,保护骨髓功能,如促粒细胞生成素、促红素、促血小板生成素等;应用三阶梯疗法以控制病人的疼痛;肿瘤康复治疗将使疾病及其治疗带来的生理、心理、社会或人生观损失降至最小限度。

85.肺癌会不会疼痛,如何正确使用止痛药

肺癌病人以下情况会出现疼痛:1.肺内原发灶引起的疼痛:如周围性肺癌侵及壁层胸膜或阻塞性肺炎、肺不张引起胸膜机械性牵拉所致的胸壁疼痛;2.中央型肺癌侵犯纵隔结缔脂肪组织或其临近组织器官所致的持续性逐渐加重的胸背疼痛。3.肺癌转移灶引起的疼痛:如脑转移引起的头痛,胸椎转移引起的束带样胸痛,腰骶椎骨转移在脊髓硬膜外压迫引起神经根痛(类似坐骨神经痛),肝、肾、肾上腺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当肿块增大且与周围器官组织粘连时可伴腰腹部疼痛等。药物止痛是处理癌性疼痛最常用、最主要的方法。根据止痛药作用机制可分为三类:非麻醉性镇痛剂(如阿斯林、扑热息痛、消炎痛栓剂、布洛芬等)、麻醉性镇痛药(如镇静剂安定,解痉剂酰胺咪嗪,抗躁狂剂氟哌啶醇等)。阿片类药物,如吗啡、杜冷丁等,应用以上镇痛剂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尽量口服给药,这具有应用方便,能应付各种多性疼痛,效果佳,副作用小之优点。2.按时给药,即下一次剂量应在前一次给药效果消失前给药,以维持有效血药浓度,减少病人不必要的痛苦及机体耐受性和依赖性。3.按阶梯给药,即根据轻、中、重不同程度的疼痛,单独和/或联合应用以阿斯匹林为代表的非类固醇药,以可待因为代表的弱鸦片类药、以吗啡为代表的强鸦片类药,配合其它必要的辅助药以处理癌性疼痛,只有当标准的第一阶梯治疗无效时,才开始第二阶梯治疗。4.个体化原则,即合适的剂量就是能满意止痛的剂量。

86.肺癌病人能否结婚、生育、哺乳

肺癌病人能否结婚、生育和哺乳是许多人十分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
白癜风治疗需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fvosw.com//mjcczl/642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