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十)

课堂重点知识整理

风湿病

①是一种与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②病变主要累及全身结缔组织(结缔组织病)。

③以形成风湿小体为病理特征。

④心脏、关节和血管最常被累及,以心脏病变最为严重。

l临床五大主症:反复发作的心脏炎、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炎、皮肤环形红斑、皮下小节、小舞蹈病。

l次要临床表现:发热(风湿热)、关节痛、WBC↑、血沉加快、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滴度增高、ECG示P-R间期延长等。

病因和发病机制

1、病因

与咽喉部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约1%-3%的感染者会引起风湿病。

非直接感染所致:

发病前2-3周有咽部感染史;

发病时约95%ASLO↑;

用抗菌素预防链球菌感染,本病发生和复发率下降;

风湿病灶中或渗出物内无链球菌;

风湿病病变为非化脓性炎。寒冷、潮湿可促发风湿热。

2、发病机制

抗原抗体交叉反应学说:

抗链球菌细胞壁的C抗原(糖蛋白)引起的抗体与结缔组织中的糖蛋白发生交叉反应

抗链球菌壁M(蛋白质)抗原的抗体与心肌、平滑肌等的糖蛋白发生交叉反应

抗链球菌抗体可激发患者对自身抗原的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病变,或与免疫复合物形成有关。

基本病变

部位:全身结缔组织(浆膜、滑膜、肺、脑、动脉、心、皮肤等)

病变性质:变态反应性特殊性增生性炎

基本病变:分三期

①变质渗出期

②增生期(肉芽肿期)

③纤维化期(愈合期)

1、变质渗出期

①此期持续约1个月。

②变质:

a)变性:结缔组织纤维发生粘液样变性,可见胶原纤维肿胀,结缔组织基质内氨基葡聚糖增多。HE染色呈嗜碱性,甲苯胺蓝染色呈异染性,即呈红色。

b)纤维素样坏死:肿胀的胶原断裂、崩解成无结构的颗粒状物,与基质中的氨基葡聚糖混合在一起,加上免疫球蛋白、有时还有纤维蛋白沉积,致使病灶的染色性状颇似纤维蛋白。

③渗出:

a)浆液、纤维素;

b)炎症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个别中性粒细胞。

2、增生期(肉芽肿期)

l此期经过约2-3个月。

l特点:形成具有疾病特征性的风湿性肉芽肿,即Aschoff小体(Aschoffbody),具有诊断意义。

l多发生于心肌间质、心内膜下和皮下结缔组织;心外膜、关节和血管等处少见。

Aschoff小体的形态和组成

l在心肌间质内者多位于小血管旁,

l略带圆形或梭形,一般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l中心部为纤维素样坏死灶。

l周围有各种细胞成分:

①Aschoff细胞:细胞体积大,呈圆形,胞浆丰富,嗜碱性,核大,呈卵圆形、空泡状。核膜清楚,染色质集中于核的中央,核的横切面状似枭眼;纵切面上,染色质状如毛虫。现代标记技术证明其为巨噬细胞源性。

②少量淋巴细胞(主要为T细胞)、浆细胞。

3.纤维化期(愈合期)

l此期经过约2-3个月。

lAschoff小体内细胞成分减少,Aschoff细胞变为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纤维,整个小体变为梭形小瘢痕。

l风湿病病变的自然经过为4-6个月,但常反复发作,因此,新旧病变常同时并存。

l发生在浆膜的风湿病变主要为浆液性和(或)纤维素性炎症。

各器官的风湿病变

常见病变器官:

①风湿性心脏病

②关节—风湿性关节炎

③皮肤病变

④血管—风湿性动脉炎

⑤风湿性脑病

(一)风湿性心脏病

l几乎每位风湿病患者都有心脏炎,临床上多见于青壮年(高峰17-18岁)。

l包括:风湿性心内膜炎、风湿性心肌炎、风湿性心外膜炎(心包炎)。

1、风湿性心内膜炎

好发部位-心瓣膜:

a)二尖瓣(50%)二尖瓣+主动脉瓣主动脉瓣三尖瓣和肺动脉。

b)腱索和左心房壁内膜有时也可被侵犯。

病理改变:

c)早期-变质渗出:瓣膜肿胀疏松,间质有黏液样变性和纤维素样坏死,浆液渗出和炎细胞浸润,可见Aschoff细胞出现,严重病例可有Aschoff小体形成。

d)几周后,在瓣膜闭锁缘上形成疣状赘生物。此种心内膜炎又称为疣状心内膜炎。

疣状赘生物特点:

在瓣膜闭锁缘上:

原因:心瓣膜不停地关闭和启开,闭锁缘处内膜经常受到摩擦和血流冲击,使受损内皮细胞脱落所致

疣状、单行排列、细小(Φ1-2mm,粟粒大)、灰白色半透明。附着牢固,一般不易脱落。

镜下,为由血小板和纤维素构成的白色血栓。

病变后期,心内膜下病灶发生纤维化,疣赘物亦发生机化。

慢性心瓣膜病

心房心室内膜灶状增厚、附壁血栓形成

McCallum斑

2、风湿性心外膜炎

常为全心炎的一部分。

病变以渗出为主

纤维素渗出为主—绒毛心

浆液渗出为主—心包积液。

临床表现:

干性心外膜炎(绒毛心):胸痛、心包摩檫音。

湿性心外膜炎(心包积液):叩诊心界向左、右扩大,听诊时心音遥远,X线检查,直立位,心脏呈烧瓶状。

结局:

渗出少(50-ml):吸收消散。

渗出多:部分发生机化,致使心包的脏、壁两层发生部分粘连,形成缩窄性心包炎

(二)关节-风湿性关节炎

部位:大关节,最常见于膝和踝关节。

病变:主要为浆液性炎,有时在关节周围结缔组织内可有少数Aschoff小体形成。

游走性,反复发作。

局部出现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结局:病变愈复时,浆液性渗出物被完全吸收,一般不留后遗症,“舔过关节,咬住心脏”。

(三)皮肤病变

渗出性病变:环形红斑

出现于躯干和四肢皮肤。

为环形或半环形淡红色斑,中央皮肤色泽正常。1-2日可消退,对急性风湿病有诊断意义。

镜下,真皮浅层血管充血,水肿及炎细胞浸润。

增生性病变:皮下结节

多见于大关节附近伸侧面皮下,直径0.5-2cm,圆形或椭圆形,质地较硬,活动,压之不痛。

镜下,中央为纤维素样坏死,周围可见增生的成纤维细胞和Aschoff细胞呈栅状排列,伴有淋巴细胞浸润。

数周后,结节逐渐纤维化而变为瘢痕组织。风湿热时,皮下结节并不经常出现,但有诊断意义。

(四)血管—风湿性动脉炎

可发生于冠状动脉、肾动脉、肠系膜动脉、脑动脉、主动脉和肺动脉等。

急性期,血管壁发生粘液样变性和纤维素样坏死,伴有炎症细胞浸润,可有Aschoff小体形成,并可继发血栓形成。

后期,血管壁因瘢痕形成而呈不规则增厚,管腔狭窄。

急性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比较

ABE(急性)

ABE(亚急性)

病程过程

数周

数月

病原体

毒力较强的化脓菌

毒力较弱的细菌

受累瓣膜

原来正常的瓣膜

二尖瓣、主动脉瓣多合并穿孔

原有病变的瓣膜

二尖瓣、主动脉瓣

可合并穿孔

赘生物

较大,含大量细菌

中性白细胞、坏死物

较小,少量细菌

中性白细胞

栓塞表现

栓塞性脓肿

贫血性梗死

感谢大家对专业板块的支持,由于小编的能力有限,编辑的内容可能存在着些许错误,欢迎大家留言批评指正,小编将会在下次







































北京哪个治白癜风医院比较好
口碑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fvosw.com//mjcczl/661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