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贺成美,张奉春

单位:医院风湿免疫科

通信作者:张奉春

文章来源:医院杂志,,11(2):-.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多种器官,主要特点是大量自身抗体产生和免疫复合物沉积。

SLE发病机制复杂,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目前认为SLE中凋亡细胞核碎片产生与清除失衡,致使多种核抗原暴露于免疫系统中,经抗原提呈细胞(APC)提呈后激活适应性免疫应答,免疫耐受被打破;另外APC能够释放多种细胞因子,促进自身免疫反应的发生发展,从而加重疾病[1]。

既往治疗SLE的药物主要包括激素、抗疟药和免疫抑制剂,被称为标准治疗(SoC),虽然其在临床上使用已超过60年,但存在副作用大、靶向性差、疾病复发率高等缺点[2]。

鉴于B细胞在SLE发病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科学家尝试了许多靶向B细胞治疗SLE的方法,如靶向CD20的利妥昔单克隆抗体(rituximab)、靶向CD22的依帕珠单克隆抗体(epratuzumab)、靶向肿瘤坏死因子家族B细胞活化因子(BAFF)的贝利木单克隆抗体(belimumab)等。

经临床研究,最终证实贝利木单克隆抗体能安全有效治疗SLE,其也成为第一个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欧洲药品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SLE的生物制剂[3]。

1B细胞及BAFF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

B细胞是介导体液免疫应答的重要细胞,在不同免疫过程中发挥不同作用。B细胞能转化为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结合并清除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还可作为APC提呈抗原并激活T细胞;活化的B细胞能产生大量细胞因子,促进或抑制炎症反应,此外还能影响CD4+T细胞的分化方向[4]。

BAFF,又称为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家族成员,由Schneider在年首次克隆[5]。膜型BAFF是由个氨基酸组成的Ⅱ型跨膜糖蛋白,经furin蛋白酶切割后转变为具有生物学效应的可溶性BAFF。BAFF通常由髓系细胞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产生,另有报道基质细胞和活化的淋巴细胞也能产生BAFF[6]。

BAFF有3个受体,分别是B细胞成熟抗原(BCMA)、跨膜激活剂及钙调亲环素配体相互作用分子(TACI)和BAF受体(BAFF-R),主要表达在不同分化阶段的B细胞表面。BAFF对BAFF-R和TACI亲和力高于BCMA。其中BAFF-R对B细胞成熟、增殖、抗体类别转换和分泌十分关键[6-7]。

BAFF与B细胞表面的BAFF-R结合后,能激活下游的核因子κB通路及Akt通路,提高B细胞的代谢活性,促进B细胞增殖活化,并阻止其凋亡[8-9]。在BAFF-/-小鼠中,外周B细胞大量减少,血清基础抗体水平降低,机体对胸腺非依赖性抗原应答减弱[10-11]。

BAFF通过影响B细胞的功能,在移植免疫、肿瘤、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6,12-13]。

2B细胞及BAFF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一直以来,SLE中B细胞的异常活化受到了研究人员的极大

转载请注明:http://www.fvosw.com//mjcczl/1347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