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急性心包炎专科治疗医院 >> 急性心包炎常识 >> 类似病毒性脑炎的神经梅毒四例临床分析
我国梅毒报告病例数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至年已位居全国甲乙类传染病第三位[1],神经梅毒(neurosyphilis)也随之增多。神经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treponemapallidum)侵犯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system,CNS)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苍白螺旋体感染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可扩散至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梅毒可发生在梅毒感染的任何阶段[2]。未经正规治疗,30%的梅毒患者会发展成神经梅毒[3]。随着抗生素的普遍应用,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神经梅毒病例越来越多,容易误诊漏诊。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年7月至年1医院收治的4例类似病毒性脑炎(viralencephalitis,VE)的非典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特点。
一、临床资料
一般情况:4例均为男性,年龄31~49岁[(43±8)岁],确诊时间4d~4个月。均否认梅毒感染史。
本研究获首都医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批号为京地伦科字[]第()-03号。
临床表现:4例均有精神行为异常、认知功能减退表现,其中3例为首发症状。3例有癫痫症状,其中1例以癫痫持续状态起病。1例有发热。见表1。
实验室检查:4例血清及脑脊液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reponemalpallidumparticleagglutination,TPPA)、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oluidineredunheatedserumtest,TRUST)、梅毒荧光抗体吸附试验(fluorescenttreponemalantibody?absorptiontest,FTA?ABS)?IgG均(+),脑脊液白细胞数、蛋白水平均升高。1例血清FTA?ABS?IgM(+),4例脑脊液FTA?ABS?IgM(-)。4例血清HIV抗体,血及脑脊液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副肿瘤相关抗体等均(-)。见表2。
影像学表现:头颅MRI检查均显示T2加权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高信号。3例累及边缘系统,1例为双侧皮质、皮质下受累(图1~4)。
治疗及预后:均给予注射用青霉素钠万U,每4小时1次静脉点滴,14d为1个疗程;出院当天肌内注射苄星青霉素万U,之后的2周每周1次,共3次。治疗前口服醋酸泼尼松20mg/d、连续2d,预防赫氏反应;3~6个月后再次青霉素驱梅治疗。第1疗程治疗后4例患者症状均明显改善。例1经过2个疗程驱梅治疗后症状基本好转,遂未规律复查治疗,2年前因癫痫持续状态、吸入性肺炎死亡;另3例电话随访至年2月均未复发。
典型病例:患者男性,31岁,因“精神行为异常4个月,发作性意识丧失40d”,于年7月10日以“脑炎?”收入院。现病史:4个月前出现精神行为异常,表现为脾气暴躁,胡言乱语,骂人、打人,伴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医院诊断为“躁狂状态”,给予奥氮平10mg、1次/晚,丙戊酸钠mg、2次/d口服,症状部分缓解。40d前出现意识丧失,头眼向左偏斜,四肢强直、牙关紧闭、呼之不应,持续3~4min,共发作2次。7d前发热,最高体温39.2℃,医院诊断为VE,给予阿昔洛韦0.5g、每8小时1次静脉滴注。此后患者每天均出现意识丧失,每次持续3~4min,每天发作5~6次。既往体健。否认冶游史。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心肺腹(-)。近记忆力、计算力减退,定向力、理解判断力正常,余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血清及脑脊液TPPA、TRUST、FTA?ABS?IgG(+),血清TRUST1∶32,脑脊液TRUST1∶8。脑脊液:白细胞数62/μl,蛋白mg/L。血清及脑脊液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抗体、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蛋白1(LGI1)抗体、抗接触蛋白相关蛋白2(CASPR2)抗体、抗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唑酸受体(AMPAR)抗体、抗γ?氨基丁酸B型受体(GABABR)抗体、抗神经元核抗体1型(Hu)、抗神经元核抗体2型(Ri)、浦肯野细胞抗原1型(Yo)抗体、抗Ma2抗体、抗CV2/CRMP5抗体、抗两性蛋白(amphiphysin)抗体均(-);脑脊液巨细胞病毒、EB病毒、TORCH感染指标均(-)。头颅MRI示右侧额叶内侧、岛叶、海马异常信号(图5~8)。脑电图:全导可见大量弥漫低中幅4~6Hzθ节律及2~3.5Hzδ节律,右额极、前、中、后颞区可见尖波、尖慢波发放。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18分。诊断为神经梅毒、继发性癫痫。自年7月11—25日给予注射用青霉素万U每4小时1次静脉点滴治疗,治疗前口服醋酸泼尼松20mg1次/d,连续2d预防赫氏反应。口服丙戊酸钠缓释片0.5g、1次/早,0.75g、1次/晚及奥卡西平0.3g、2次/d抗癫痫治疗。年7月25日出院时无癫痫发作,认知功能较前好转;予苄星青霉素万U肌注1次/周,连续3周。年11月25日复查血及脑脊液TPPA、FTA?ABS?IgG(+),血清TRUST1∶8,脑脊液TRUST1∶4,白细胞数6/μl,蛋白mg/L。脑电图:全导可见少量阵发性不规则低中幅慢波。复查头颅MRI提示病灶明显缩小(图9~12),MOCA评分22分。并再次青霉素驱梅治疗。门诊继续随访至年2月无癫痫发作。
二、讨论
目前神经梅毒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本组4例患者血清及脑脊液TPPA、TRUST、FTA?ABS?IgG均(+),脑脊液白细胞数、蛋白水平均升高,根据美国及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发布的神经梅毒诊断标准[4?5]确定诊断。临床上神经梅毒分为无症状型、脑膜型、脑膜血管型、实质型(麻痹性痴呆、脊髓痨、视神经萎缩)、树胶肿型[6]。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神经梅毒病例陆续被报道[7?9],其中类似VE的神经梅毒罕见,多为个案报道[7?8,10?12]。本组患者均急性起病,认知功能快速下降,结合影像学检查,不符合神经梅毒中麻痹性痴呆的类型。有文献提出,将其描述为梅毒性脑炎可能更为恰当[8]。梅毒性脑炎发病机制不详,考虑可能有两种病理生理机制:苍白螺旋体增殖堵塞小血管,形成缺氧环境,并分解血管壁的黏多糖,导致血管闭塞、塌陷,进而导致颞叶及边缘系统(海马、基底节、丘脑)血流量下降[7];另外,苍白螺旋体也可引脑膜血管炎症[12],炎症引起边缘系统病变。因此,可能会出现与病变位置一致的症状及影像学改变。
梅毒性脑炎临床表现具有脑炎脑膜炎的特征,如急性或亚急性起病,认知障碍为突出表现,伴或不伴癫痫发作;脑脊液白细胞、蛋白水平增高,呈淋巴细胞炎性反应;脑电图多数异常,临床易于误诊为VE。本组4例均是急性起病,均有认知功能急剧减退、精神行为异常,3例有癫痫发作,4例脑脊液白细胞数、蛋白水平增高,呈淋巴细胞炎性反应,与其他文献报道基本一致[10?13]。本组4例均被误诊过VE,需与VE及边缘叶脑炎鉴别。其中VE起病可能更急,短时出现意识障碍,常伴有发热,确诊的主要手段是通过对脑脊液中病毒DNA的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边缘叶脑炎通常为亚急性或慢性起病,以精神行为异常、癫痫发作和近记忆力障碍为主要症状,脑电图与神经影像学表现符合边缘系受累[14],确诊常需检测到抗神经元抗体以及除外肿瘤性疾病。
影像学表现亦需与VE及边缘叶脑炎鉴别。VE的MRI可见额颞叶受累,单侧或双侧不对称,多见脑回样强化,伴出血、弥散受限,可有全脑萎缩,“刀征”是较为特征性表现,神经梅毒这些表现少见。边缘叶脑炎MRI可双侧边缘叶对称受累,也可单侧受累。而梅毒性脑炎病灶可类似于VE表现,有些病变呈斑片状或片状分布,同时经常累及多个脑叶[15]。头MRI可以显示双侧或不对称颞叶内侧T2加权像或FLAIR高信号[10,16],本组3例头MRI表现与文献报道相符。颞叶内侧信号变化的病因学仍不是很清楚,信号改变可能是由水肿和神经胶质增生共同引起的,或与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和小血管脑膜炎症反应有关,从而导致血管源性和细胞毒性水肿[7]。病变初期梅毒微血管病变导致血管通透性改变,故早期可能以血管源性水肿为主。病变后期由于水肿以及血管炎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故而产生细胞毒性水肿。在此之前治疗是可逆可代偿的[13],颞叶病变会缓解[7]。进入慢性期后,出现神经胶质增生以及微梗死,病变侧颞叶萎缩、侧脑室颞角扩大,治疗效果变差。晚期梅毒的病灶不可逆,颞叶萎缩(包括海马萎缩)提示预后不良[11]。除边缘系统,亦有额底、外侧颞叶等其他部位受累,表现为T2加权像、FLAIR高信号[13]。
梅毒性脑炎患者尽早规范青霉素驱梅治疗效果较好[10?13],有些临床症状能够完全消失[17]。治疗后需每6个月复查脑脊液,脑脊液异常可在2年后恢复,否则需要再次规范治疗[4?5]。本组4例均行规范青霉素治疗[5],精神行为异常及认知功能障碍有所恢复、癫痫发作减少、影像学病灶缩小,疗效均很好。其中3例规律随访治疗,1例因未规范随访治疗而死亡。如青霉素过敏,可考虑采用头孢曲松静脉滴注或多西环素口服替代治疗。
神经梅毒病变范围广,临床表现多样;临床和影像特征可能与VE十分相似,临床遇到以精神行为异常、认知功能减退为突出表现,伴或者不伴癫痫发作,影像学提示边缘系统病灶(尤其颞叶高信号[18])的情况,需考虑不典型神经梅毒的可能。早期诊断、治疗,能够明显改善预后。
利益冲突所用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略
文章出处:[1]郑博文,高俊华,许东梅,苗冉,宋沧霖,伍文清.类似病毒性脑炎的神经梅毒四例临床分析[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19(09):-.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