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急性心包炎专科治疗医院 >> 急性心包炎饮食 >>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
本文作者:医院肿瘤中心秦叔逵
专家简介秦叔逵
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医师
《临床肿瘤学杂志》主编
兼任南京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担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理事长,北京CSCO基金会副监事长,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委会主委和胃肠间质瘤专委会副主委,国家药监局血液和肿瘤药物咨询委员会和国家卫健委肿瘤规范化诊疗专家委员会成员等。
长期从事肿瘤内科临床和科研工作,擅长消化系统肿瘤(特别是肝胆癌)的诊断治疗和研究。
恶性浆膜腔积液是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抗肿瘤治疗和预后,是肿瘤治疗的临床难题之一。机制研究显示,促血管生成因子对恶性浆膜腔积液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而基于迄今发现活性最强的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因子——血管内皮抑制素研发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经系列研究证实对恶性浆膜腔积液疗效确切,且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为恶性浆膜腔积液的治疗掀开了新的篇章。
新近,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专家委员会和血管靶向治疗专家委员会组织多学科专家基于余篇国内外文献,汇总分析了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的转化研究、临床试验以及真实世界的实践经验,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撰写了《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以指导临床规范合理用药。目前该共识已全文发表于《临床肿瘤学杂志》。
治疗现状:恶性浆膜腔积液患者预后差,临床亟待开发新的有效药物《共识》首先总结了恶性浆膜腔积液分类、流行病学数据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恶性浆膜腔积液常因原发肿瘤侵犯体腔和浆膜,发生局部转移或全身扩散所致,部分治疗困难,预后较差。数据显示,恶性胸腔积液最常见于肺癌(37.5%)、乳腺癌(16.8%)和恶性淋巴瘤(11.5%),恶性腹腔积液常见于卵巢癌(37%)、肝胆胰肿瘤(21%)和胃癌(18%),而恶性心包积液则多见于肺癌、乳腺癌和淋巴瘤。一般来说,患者自确诊恶性浆膜腔积液后,生存期较短,同时生活质量大受影响,因此,临床需及时对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救治。
《共识》指出,恶性浆膜腔积液治疗的关键在于控制引起积液的原发肿瘤,治疗策略包括全身治疗、局部治疗或全身联合局部治疗等,积极设法控制积液的形成,常用的方法包括临床严密观察、限制钠盐摄入、应用利尿剂、局部穿刺置管引流、腔内外给药以及局部手术等。但无法忽视的是,目前虽然治疗手段众多,但有相当一部分“难治性”恶性浆膜腔积液患者疗效较差,临床亟待开发高效、安全的治疗药物和给药方案。
观念转变指引,抑制血管生成成为治疗浆膜腔积液的重要方式临床治疗需求始终不断驱动新药的研发,而对恶性浆膜腔积液形成机制的深入理解是发展新治疗方案的基础。
近年来,领域内研究者对恶性浆膜腔积液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索,《共识》指出,目前认为恶性浆膜腔积液的形成机制非常复杂,可能是淋巴管阻塞、血管通透性增加、促炎症性细胞子增加、营养不良性低蛋白血症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和水钠潴留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fvosw.com//mjccyy/12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