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将脚称为“第二心脏”,这样的比喻是十分恰当的。心脏的功能犹如一个不知疲倦的水泵,它不停地将血液和氧气输送到全身,并将各组织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但是,当血液流回心脏的时候,血压已非常低。输出的血液流回心脏依靠的是静脉周围肌肉的力量。

脚是离心脏最远的部位,那儿的静脉血流回心脏更加困难,它必须依靠足部静脉周围肌肉有节奏的收缩和舒张挤压血液流回心脏。如果脚部肌肉并不十分有利,那么,静脉血液很难顺畅地吸引至心脏,于是,二氧化碳和各种代谢废物就会在体内堆积,人体的健康当然会发生问题。所以脚被称作人体的“第二心脏”,但遗憾的是,许多人并不重视足部的养生。由于一些人长期在办公室工作,有着“以车代步、多坐少活动”等不良生活习惯,所以使足部肌肉日益萎缩而时时感到脚酸乏力。

中医基础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所谓“本”就是人体生命的根本所在。这就明确指出了脾、肾在脏腑中的重要作用。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皆起始于脚部,同时脚部也是三阴经交汇的地方,为了强调这一点,人们常把脚称为“人之根本”。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五脏六腑在脚上蕴藏着60余处相应穴位,双脚牵全身,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

现代科研已经证明:人的双脚上存在着与各脏腑器官相对应的反射区,当用温水泡脚时,可以刺激这些反射区,促进人体血液循环,调理内分泌系统,同时热刺激会使足部微循环加快,使得水中的药物成分快速地被吸收,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取得防病治病的保健效果。

其实足道养生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睡前用热水泡脚。俗话说“睡前泡泡脚,胜似吃补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深谙养生之道,他活到85岁高龄仍耳聪目明,这与他多年来养成睡前用热水泡脚的习惯不无关系。

我国传统医学早就有“一年四季沐足:春天洗脚,开阳固脱;夏天洗脚,暑理可祛;秋天洗脚,肺润肠蠕;冬天洗脚,丹田湿灼”的记载。这种养生方法对中老年人特别适合,尤其是在气温骤降的冬令时节里。难怪宋人苏东坡的赞美诗流传至今:“主人劝我洗足睡,倒床不复闻钟鼓。”冬季气温偏低,寒邪极易通过足部侵袭人体,损伤阳气而致病,如罹患感冒、咳嗽、胃痛之类,以及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所以,过冬要特别注意足部保健,尤其是老年人。

在夏天,很多人贪凉,吃很多寒凉食物,直吹电扇、空调等,寒邪和夏季的湿气容易一起郁积于体内,加之因为自身的身体素质等原因,仍然是手脚冰凉,如果不及时祛除,等到秋冬时节,就容易引起胃痛、腹泻、四肢关节酸痛等一系列病症。而且大部分女性夏天爱穿凉鞋,脚底板容易有脏的东西留存,用适合的温水泡脚,可以加强脚部的清洁。

所以泡脚是很有利的,伏天阳气最盛,热水泡脚可以通过刺激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等足部的六条经络,从而起到健脾、除湿、通经、利水的作用。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的观念,夏天如果能坚持每天泡脚,也能对哮喘等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

(婴幼儿,不建议泡脚)

正确地泡脚才能有益

泡脚有益的前提是正确地泡,包括水温、时长等等。此外泡脚也不是百无禁忌的,一些特殊人群和某些特殊情况下不宜泡脚。

一、晚上泡脚,养肾补血

晚上九点泡脚,最能养肾——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段补肾,是因为此时是肾经气血比较衰弱的时辰,在此时泡脚,身体热量增加后,体内血管会扩张,有利于活血,从而促进体内血液循环。

二、泡脚最佳时长

虽然泡脚对肩背腰腿关节疼痛、失眠、皮肤瘙痒和咳喘等当季常见病、多发病的保健效果不错,但要注意根据个人体质和疾病控制好浴足时间的时间,一味用热水长时间浸泡对身体健康并没有好处。很多人喜欢从水很烫泡到水全凉了,甚至有的不停添加热水,持续泡一两个小时,这是错误的做法。

泡脚时间以30-45分钟为宜,每天或隔一天泡一次即可。

但是,特别提醒老年人,泡脚时间要再短一些,因为老人泡得太久,容易引发出汗、心慌等症状。所以,老人每日临睡前泡脚20分钟为佳。

泡脚的窍门

1.泡脚的水温宜保持在40℃-50℃。水量以淹没脚的踝部为好。

2.操作方法是:脚后跟固定盆底,脚趾不停活动或相互搓擦。然后分别用左右手轮番交替,缓慢、连贯、轻松的按摩双脚,先脚背后脚心,再以大拇指点按、点揉、点推脚心涌泉穴,并不时添热水以保持水温,直至泡到双脚呈微红色,觉得身上微热,额头似有出汗时为止。之后便可用毛巾擦干双脚,然后上床安睡。这样,能使局部血管扩张,末稍神经兴奋,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增强。

3、泡脚后可涂抹润肤霜,防止脚底干裂。不能空腹泡,最好先喝点热粥,不能泡得大汗淋漓,那样会耗伤津液,导致疾病不易去除。

水中放白芍、益母草、当归:可治疗痛经。

水中放干姜:治风湿骨痛、怕冷怕凉。

水中放党参、黄芪、白术,可治疗气虚。

水中放生姜,红花。可治疗脚凉怕冷。

水中放艾叶,可祛寒、清除体内湿气、温养经络的作用。

水中放花椒,可防脚臭、脚汗、脚气。

水中放夏枯草、桑枝、桂枝、白芍、夜交藤、龙齿、牡蛎,可改善失眠。

泡脚禁忌

1、太饱太饿时,都不宜泡脚

泡脚时,避免在过饱、过饥或进食状态下,因为沐足会加快全身血液循环,容易出现头晕不适的情况。饭后半小时内不宜泡脚,会影响胃部血液的供给,影响消化。

2、严重心脏病、低血压、高血压病人,当心晕厥

身体健康的人泡脚、泡温泉都没问题,但特殊人群要注意。例如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患者,低血压、经常头晕的人,都不宜用太热的水泡脚或长时间泡温泉。

因为用热水泡脚或泡温泉后,会导致人体血管扩张,全身血液会由重要脏器流向体表,这必将导致心脏、大脑等重要器官缺血缺氧,对于有心脏病、低血压的人群来说,就会增加他们发病的危险。

对于患有高血压的患者,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泡脚对高血压是有好处的,因为血管扩张会使血压下降。但我们在临床上遇到过多例用中药红花和艾叶泡脚后导致血压上升的病例,是因为这类患者一般是阳盛体质,在活血的同时没有“引热下行”所致,建议高血压患者不主张泡脚,如果非常喜欢泡脚,或者可在药浴中加些吴茱萸或一点盐,可适当减轻不良反应的发生,不主张长时间高温泡脚。

3、血管病的患者,千万得留意水温

对有血管病的患者,特别是有下肢血管疾患的人,往往越容易感觉下肢冷,自然就想到热水泡脚,但这类患者,在进行热水泡脚时,身体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1.下肢动脉扩张,尤其表现为皮肤充血,表示更多的动脉血液会进入下肢;

2.然而,静脉的回流能力并不会因此增加;

3.于是,热水泡脚对于本来回流不畅或阻塞的静脉病患者来讲,会加重血液淤积;

4.此外热水泡脚还可以导致毛细血管破裂,形成皮肤上的出血点;

5.时间久了,就会形成色素沉着,小腿颜色变黑;

6.如果静脉血栓病人正在服用抗凝药物,则出血情况会更严重。

因此对于血管病变的患者如:下肢动脉闭塞症和糖尿病足以及中风患者,高温泡脚可以导致截肢!所以,这一类患者泡脚时间不能过长,温度不能过高;第二要选择药性温和的活血类药物,如艾叶等,避免使用对皮肤刺激较强的药物;第三是足浴液一定要过滤干净,不能有药渣残留,以免皮肤受伤。

4、脚气患者,要小心感染

患有脚气的人,病情严重到起疱时,就不宜用热水泡脚,因为这样很容易造成伤口感染。足部有炎症、皮肤病、烧伤、脓疱疮、水痘、麻疹或足部外伤的人,不适合泡脚。

5、婴幼儿,没必要泡脚

不提倡婴幼儿用热水泡脚。理由是,小孩是“纯阳之体”,本身就容易发热,爱上火。如果再用较热的水泡脚、发汗,会热上加热。

特别是婴幼儿,对温度的感觉和大人不一样,大人觉得水温稍热,对孩子来说已经是很烫了。但他们又不太会表达,所以很容易烫伤柔嫩的皮肤。从这个角度说,也不建议用热水泡脚。每天用温水把小脚好好洗洗就行。洗完后,可以轻轻捏捏脚,达到舒活筋骨的目的。

6、热性体质,不主张长时间泡脚

泡脚本身是一种热性刺激,加入的中药也大多是温热类药材,对热性体质的人弊大于利。所以不主张长时间热水泡脚。

7、孕妇不主张泡脚

中药泡脚可能造成胎气不稳固,容易引起流产。一般怀孕早期应避免使用中药泡脚。

泡脚治风寒感冒

材料:大葱50克、生姜50克

大葱最好是连须一起,姜切成小片,让药力可以快速的释放。将这两者入水熬煮,取这个药汁放入温水之中泡脚。姜片泡脚促进排汗和驱寒、发热,能够减轻感冒症状。泡脚的时候,身体可以达到一种微微出汗的功效,通过肺来宣发内在的寒邪跟病邪。

此法适用于轻微感冒,对于严重感冒应该及时就医,再配合泡脚,效果更好。

祖国医学的一朵灿烂奇葩,足道养生早在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能使脚部各穴位分别与人体的脏腑、器官、四肢、百骸对应传导,促进体内气血运行,通经活络。实践证明,热水泡脚,不仅能预防感冒、咳嗽、腹胀、胃痛等疾患发生,对贫血、偏头痛、关节炎、便秘等疾病均有一定效果。而且对减低紧张,对神经衰弱引起的头晕、失眠、多梦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亲们不妨一试!









































常见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安卓开发总监


转载请注明:http://www.fvosw.com//mjccys/947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