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急性心包炎专科治疗医院 >> 急性心包炎预防 >> 如何认识意向性震颤
概念
意向性震颤是指出现于随意运动时的震颤。其特点是在有目的运动中或将要达到目标时最为明显,常见于小脑及其传出通路病变时。意向性震颤可以不伴肌张力的减低,只在肢体运动时才出现。
发病原因
小脑性震颤是由于新小脑核团和他们的传出结构的病变所致,同时肌张力的下降也是小脑震颤的原因之一,造成运动中的肌体不稳和震荡。
鉴别诊断
1.增强的生理性震颤:正常人的四肢、头部、舌、躯干都存在着震颤动作。年轻时这种震颤动作快速而细微,不易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抖动的幅度增大而频率减慢,尤其在一定姿势时表现得更为明显。这种生理性的震颤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很小,但当强烈的恐惧、焦虑、暴怒、失眠、大量饮酒或服用某些药物后,可能加重为没有规律的摇摆性震颤动作。
2.原发性震颤:有50%~70%的患者有家族史。主要表现为缓慢进展的姿势性震颤或意向性震颤,无其他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在静止时一般不抖动,在运动时才出现,特别是在某一肢体对抗重力维持某一姿势时更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不断升高,发病原因无性别差异。女性主要表现为头部震颤;男性主要表现为手的震颤。起初表现为间歇性震颤,只有在精神紧张、恐惧时诱发。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表现为持续性震颤。
3.帕金森氏病: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人(50~70岁)的慢性进行性加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静止性震颤、强直和运动迟缓是帕金森病的三大症状。其震颤的特征是肢体每秒4~6次的节律性震颤,主要在肢体静止时出现,多从手开始,以后累及其他肢体。除此以外,病人常感到肢体发紧、动作不灵活,以后感到说话、吃饭、写字、穿衣、起立、走路、转身等动作困难缓慢,想开始某一动作很费力,一旦开始后又很难停止下来。
缓解方法
意向性震颤意向性震颤的预防和治疗主要是针对其原发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可根据病人提供的病史、临床检查等多方面资料进行系统的检查,检查并治疗头颅性疾病,当然不排除老年痴呆性疾病的改变,这种情况是需要更多地检查,如智力检查等多种情况,寻找到病因后积极治疗。
中医病属颤证
又称振掉、颤振、震颤,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仅有头摇或手足微颤,重者头部震摇大动,甚至有痉挛扭转样动作,两手及上下肢颤动不止,或兼有项强,四肢拘急。西医的某些椎体外系疾病所致的不随意运动如震颤性麻痹、舞蹈病、手足缓动症等,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内经》对本病的认识
《素问·至真要大论》日:“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其“掉”字,即含震颤之义。《素问·脉要精微论》有“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之论,《素问·五常政大论》又有“其病摇动”、“掉眩巅疾”、“掉振鼓栗”等描述,阐述了本病以肢体摇动为其主要症状,属风象,与肝、肾有关,为后世对颤证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明代楼英《医学纲目·颤振》说:“颤,摇也;振,动也。风火相乘,动摇之象,比之瘛疲,其势为缓。”还指出:“风颤者,以风人于肝脏经络,上气不守正位,故使头招面摇,手足颤掉也”,“此证多由风热相合,亦有风寒所中者,亦有风夹湿痰者,治各不同也。”肯定了《内经》肝风内动的观点,扩充了病因病机内容,阐明了风寒、热邪、湿痰均可作为病因而生风致颤,并指出本病与瘛疚有别。王肯堂《证治准绳·颤振》进而指出:“此病壮年鲜有,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夫老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夫老年阴血不足,少水不能制盛火,极为难治”,“病之轻者,或可用补金平木、清痰调气之法,在人自斟酌之。中风手足弹拽,星附散、独活散、金牙酒,无热者宜之;摧肝丸,镇火平肝,消痰定颤,有热者宜之;气虚而振,参术汤补之;心虚而振,补心丸养之;夹痰,导痰汤加竹沥;老人战振,宜定振丸。”中肯地论述了本病的发病特点、预后和治疗。孙一奎《赤水玄珠·颤振门》又提出气虚、血虚均可引起颤证,治法为“气虚颤振,用参术汤”,“血虚而振,用秘方定心丸”。此外又指出:“木火上盛,肾阴不充,下虚上实,实为痰火,虚则肾亏。”治法宜“清上补下”。至今上述治法仍有临床价值。迨至清代,张璐《张氏医通·颤振》在系统总结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I临床实践,对颤证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及其预后有了较全面的阐述,认为本病多因风、火、痰、瘀、虚所致,并载列相应的治疗方药十余首,使本病的理法方药认识日趋充实。
颤证与瘛疚的鉴别
瘛疚即抽搐,多见于急性热病或某些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抽搐多呈持续性,有时伴短阵性间歇,手足屈伸牵引,弛纵交替,部分病人可有发热,两目上视,神昏等症状;颤证是一种慢性疾病过程,以头颈、手足不自主颤动、振摇为主要症状,手足颤抖动作幅度小,频率较快,而无肢体抽搐牵引和发热、神昏等症状,再结合病史分析,二者不难
病因病机
肝肾阴亏,气虚血少,痰热动风
本证有虚有实,而虚多实少。虚为肝肾阴亏,气血衰少,筋脉失养;实为风火痰热内盛,经脉受扰。其病位在肝,与脾、肾关系密切。
治疗原则
以填精补髓、益气化瘀为治疗大法。虚证以滋养肝肾,补养气血,熄风定颤为治法;实证则以化痰清热,熄风止颤为治法;虚实夹杂则标本兼顾,但始终离不开熄风。熄风多从肝论治,或清肝或养肝则视证之虚实而从之。
护理调护
本证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多为原发,一般治疗较为困难,预后欠佳。但体质强盛,表现为标实之象,且病程较短的病人,若治疗得当,可有一定程度的好转预防颤证应注意生活调摄,保持情绪稳定,心情舒畅,避免忧思郁怒等不良精神刺激,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忌暴饮暴食及嗜食肥甘厚味,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此外,避免中毒、中风、颅脑损伤对预防颤证发生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