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790119.html

督导与研究

1双相障碍的她,为何总自作主张停药?

故事:

咨客,女,近三十岁,已婚有子,孩子刚满月。咨客在年时被确诊为双相Ⅰ型障碍,住院治疗,出院后继续服药半年,自行停药。近十年来,几乎每年发病一次,最近第7次住院!

近10年间,她几乎每次都是因为出院后自行停药,导致病情复发。本次住院,是因为刚生完孩子半个月,出现抑郁症状,住院后很快转化为躁狂发作,住院一周多,咨客认为自己已经好转,着急回家看孩子,所以被主治医生推荐,来找张医生咨询。另外,咨客本人有梅毒,担心孩子被传染了。

第一步,评估与解释——构建信任的咨访关系。

咨客这次是被家人强迫入院的,她总是想着出院,还担心孩子,她这次咨询,也是医生建议来的。张医生在专业评估同时,加入了医学的解释(有关梅毒的传染),对咨客产生一定抚慰作用,有利于构建信任的咨访关系,以进一步帮助她。

1、咨客的第一个困扰是什么?想出院,回家看孩子,孩子刚满月。

2、咨客的第二个困扰呢?也跟孩子有关。她有梅毒,怕传给孩子。张医生告诉她,梅毒通常是孩子通过产道时,从眼睛感染的;可以过了潜伏期再检查一次。咨客听了,感觉放松一些。

3、了解咨客“抑郁”和“躁狂”的症状和感受,评估她“双相障碍”的诊断是准确的。

第二步,讨论服药“依从性”不好的症结——她在担心什么?

1、询问咨客:什么原因令你不断犯病?她一开始回答:因为爱。医院,不会像在外面那样,被看作“不正常”。

2、追问咨客:为什么每年都会复发?咨客不得不说:以后要坚持每天用药。

3、然而,咨客有些违心的“承诺”,并非张医生的目的。他继续澄清:药是有效的,为什么会自行停用?给了咨客一个机会,说清楚停药的原因:担心副作用——发胖,没力气,手抖。

张医生并非为了责备咨客,而是想了解,她近10年来每年犯病、频频自己停药的真实原因,这样,才能从她的需求出发,给予更加合适的治疗。但是,这些有关药物治疗的内容,是需要跟她的主治医生具体讨论的,在后面的点评与督导中,我们有机会完整地分享。

第三步,澄清“梅毒”及其对咨客家人的影响——医者仁心专业流露。

1、了解咨客是如何染上梅毒的。

2、了解咨客家人是否患有梅毒。

3、告诉咨客,之所以问这些,是为了避免目前没传染上梅毒的家人染病。

第四步,进一步讨论药物“副作用”对咨客的影响

1、了解咨客这次用的是什么药。

2、澄清药物副作用中的“手抖”,究竟是怎样的抖,粗大的,或是精细的?

3、给予小结,提醒咨客注意避免梅毒的传染,且要积极治疗;告诉咨客,将与她的主治医生讨论其用药情况,减轻副作用,以助于她坚持服药。

患者自行停药,咨客隐瞒真相,似乎都可以用“阻抗”二字形容。可是,张医生从不认为真的存在什么“阻抗”。因此,他在与这位患者兼咨客建立良好咨访关系之后,循循善诱,找到她自行停药的真实原因——“副作用”。其实,关键或许不在于发现“副作用”,而更在于澄清副作用具体是什么,它们又会怎样直接影响到咨客的停药,这样,才能针对这些,进行调整。

2头脑风暴

目前张医生在线督导的周六现场,医院、医院的多名医生,以及来自北京、上海、深圳的心理咨询师,大家听了督导,可激动呢!以下问答,非常精彩,值得慢慢品味哦!

第一问双相障碍患者何时适用抗精神病药?

Q1:这个病人刚开始是因为抑郁收进来的,如她所说,很快就转为躁狂了。今天的表现没有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但在病房里她的行为是紊乱的,会半夜出去敲别人的门,所以我们给她用了抗精神病药,不知是否恰当?从科研的角度讲,对于双相的病人,是一定要有精神病性症状时才使用抗精神病药,还是出现极度的行为紊乱时也可以使用抗精神病药?

A1:对于有躁狂发作的病人,没有精神病性症状时,也可以采用抗精分的药物,这是快速让病人减轻躁狂症状的方法。不是为了治疗病人的精神病性症状,而是它本身就是情绪稳定剂,不论是阿立哌唑,还是奥氮平,都是情绪稳定剂,所以使用后可以帮助病人迅速减低躁狂症状。从科研的角度讲,哪种药物更有效,需要在调换的过程中逐渐发现。

第二问对于这个双相障碍患者我们的治疗有问题吗?

Q2:关于药物的副作用,我们也在一直跟踪,她有什么反应我们也马上处理,碳酸锂的浓度也一直在监测中,应该没有锂盐超标的问题。(包含在内的提问:这样的治疗有问题吗?)

A2:问题是,那么多种选择,你为何选择让病人肥胖的药物?能使病人变胖的这类药物里,排第一的是氯氮平,第二就是奥氮平。病人告诉我们:致使她停药的原因是怕变胖,怕工作时没有劲儿,想睡觉,抗精神病药物都是阻断多巴胺,阻断多巴胺就会使人没劲儿,我们依然选择给她使用能够产生这些副作用的药物,为什么?病人已经多次复发住院,每次都是因为自行停药,我们依然重复使用这些药物,就相当于在不断地重复一个失败的故事。误诊必然导致误治,但正确的诊断不一定导致正确的治疗。我们只有针对患者无法忍受的副作用,进行药物的调整,才能支持她坚持服药,这才是真正的“以患者为中心”。

第三问这个患者我们可否每年只给3个月药?

Q3:这个病人的依从性很差,只要让她出院,她就自行停药,也不按时随诊。如她所说,每年只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是在发作期,那我们是否可以每年只给她用三个月左右的药?其余时间可以不用药?

A3:不可以的,她必须终生用药。这类病人一旦出现三次发作,必须终生用药。因为她们这种循环一次比一次快,一次比一次损伤严重,复发次数越多,对大脑的损害越严重。所以不能发病的时候治疗,不发病的时候就不治疗。关于病人的依从性差,我们需要问一下,是否因为药物副作用,那我们给她使用没有这些副作用的药物就可以了。如果不想吃药也可以,每年需要做两到三次ECT就可以。这种病人治愈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但稳定的可能性非常大。

第四问ECT治疗可以怎样安排?

Q4:针对不爱吃药的病人,可以采用ECT治疗,这个具体是如何操作的?

A4:不能是不爱吃药就用ECT,得经过病人同意。一般第一个疗程的治疗最多是6—8次,后面的维持治疗差不多是3—4次(隔一天做一次),维持治疗需要6—10天就可以了。

第五问锂盐导致甲状腺功能低下,怎么办?

Q5:我们有些病人在使用锂盐后出现甲状腺低下的症状,这种情况我们是停药,还是有其他办法?

A5:如果这个病人除了锂盐,什么药都不好用的话,只能继续服用锂盐,治疗甲状腺功能低下的问题即可。但如果其他药物有效,毫无疑问要换其他药,我们不能让病人的双相没有治好,又多出个甲状腺功能低下的病吧。

3前沿理论热点

嗜睡障碍的鉴别诊断

嗜睡障碍指的是:反复陷入睡眠,主要睡眠周期延长后仍然不能恢复精神,经常感到过度困倦,或是在突然觉醒后难以完全清醒,必须与下述疾病相鉴别——

1.正常的长睡眠者:所需要的睡眠时间多于平均的睡眠时长。达到所需的夜间睡眠时长后,长睡眠者就不再感到过度困倦、睡眠惯性或自动行为,并且他们报告睡眠可以帮助自己恢复精神。如果出于社交或职业的需要,导致夜间睡眠缩短,那么日间症状则可能出现。在患有嗜睡障碍的个体中,无论夜间睡眠时间的长短如何,过度困倦的症状都会出现。

2.不充足的夜间睡眠:与嗜睡障碍非常类似,能够产生日间困倦的症状。每晚平均睡眠时间少于7小时,表明夜间睡眠不足,在每24小时内平均超过9-10小时的睡眠但仍不能恢复精神,则表明可能符合嗜睡障碍的诊断。与嗜睡障碍不同,不充足的夜间睡眠不可能持续数十年仍没有缓解。

3.失眠障碍导致的日间疲乏:特征是与睡眠时长或质量有关的过度困倦。如果失眠障碍能够解释过度困倦的症状,并只出现在其病程中,则不诊断为“嗜睡障碍”。

4.发作性睡病:特征是在同一天内反复出现不可抑制的睡眠需求、陷入睡眠或打盹,伴有猝倒发作、下丘脑分泌素缺乏,以及特定的多导睡眠图发现(即快速眼动[REM]睡眠潜伏期小于或等于15分钟,或多次睡眠潜伏期测试显示平均睡眠潜伏期小于或等于8分钟,以及有两个或更多睡眠起始的快速眼动期)等其它典型特征。如果发作性睡病能够解释过度困倦的症状,并只出现在其病程中,则不诊断为“嗜睡障碍”。

5.与呼吸相关的睡眠障碍:特征是日间困倦伴有特定的多导睡眠图发现(例如,每小时低通气或呼吸暂停的最少次数),并且经常有夜间症状(例如,大声打鼾、呼吸暂停)。如果与呼吸相关的睡眠障碍能够解释过度困倦的症状,并只出现在其病程中,则不诊断为“嗜睡障碍”。

6.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表现为日间经常感到困倦,伴有异常的睡眠-觉醒作息史(轮班或不规律的时间安排)。如果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能够解释过度困倦的症状,并只出现在其病程中,则不诊断为“嗜睡障碍”。

7.睡眠异态(即非快速眼动睡眠唤醒障碍、梦魇障碍、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可能表现为日间困倦,伴有梦魇、睡惊、睡行,或者在REM睡眠期出现与发声和/或复杂运动行为有关的唤醒。如果睡眠异态能够解释过度困倦的症状,并只出现在其病程中,则不诊断为“嗜睡障碍”。

8.与其他精神障碍或一般躯体疾病有关的嗜睡:嗜睡障碍无论作为一个独立疾病出现,还是与其他精神障碍(例如,重性抑郁障碍中的嗜睡)或一般躯体疾病(例如,帕金森氏病)共病,均可做出“嗜睡障碍”的诊断。需要表明它是否伴有非睡眠障碍的精神共病或其它躯体共病时,可以使

用标注。

9.物质/药物所致的睡眠障碍,日间困倦型:由于某种物质或药物的直接生理效应所致。如果症状是某种物质(包括药物)的直接生理效应所致,则不诊断为“嗜睡障碍”。

扫一扫

转载请注明:http://www.fvosw.com//mjccwh/1211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