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生殖系统-第一节泌尿系统的解剖生理

1.:B:考察泌尿系统的解剖结构。每个肾单位由肾小体及与之相连的肾小管组成,是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

2.:D:考察泌尿系统的解剖结构。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及有关的血管和神经组成,前列腺属于内分泌器官。

3.:E:考察泌尿系统的生理功能。肾脏分泌的激素和生物活性物质有:肾素、前列腺素、激素释放酶、促红细胞生成素、1α-羟化酶等。血管升压素又称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的视上核和视旁核的神经元分泌,它在细胞体中合成。

4.:E:考察泌尿系统的生理功能。肾素绝大部分由肾小球旁器的球旁细胞分泌,其分泌主要受交感神经、压力感受器的调节,体内钠量也可调节其分泌。

5.:E:考察泌尿系统的生理功能。肾脏不仅是人体主要的排泄器官,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它不仅通过尿液排泄机体的代谢废物,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而且可产生多种重要的内分泌激素。

6.:B:考察泌尿系统的生理功能。肾脏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包括:①肾素:肾素绝大部分由肾小球旁器的球旁细胞分泌;②前列腺素(PG);③激肽释放酶;④红细胞生成激素(EPO):机体组织缺氧时,肾脏产生EPO增多,刺激骨髓红系增殖、分化、使红细胞数目增多和血红蛋白合成增多。⑤1α-羟化酶:肾皮质可产生1α-羟化酶,从而使25-羟维生素D3转化为有活性的1,25-二羟维生素D3,从而调节钙、磷代谢。降钙素不是肾脏分泌的。

7.:E:考察泌尿系统的解剖结构。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每个肾由约万个肾单位组成,每个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小体是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的球状结构,肾小管包括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

8.:C:考察泌尿系统的生理功能。肾小球具有滤过功能,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双肾血流量约为1L/min。

泌尿生殖系统-第二节肾小球肾炎病人的护理

1.:B:考察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慢性肾炎的致病原因不甚清楚,仅少数病人由急性肾炎迁延不愈转变而来,大多数病人隐匿起病,肝炎病毒感染可能与慢性肾炎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发病的起始因素是免疫介导炎症,多数病例肾小球内有免疫复合物沉积。

2.:A:考察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护理措施。症状明显者起病4~6周内卧床休息,至水肿消退、血压正常、肉眼血尿消失,可在室内轻度活动。

3.:C:考察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起始因素是免疫介导炎症,多数病例肾小球内有免疫复合物沉积。

4.:E:考察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护理措施。①尽量减少病区探访人次,指导病人少去公共场所等人多聚集的地方防止交叉感染。②病情观察定期测量病人体重,注意其变化和水肿消长情况。观察并记录生命体征尤其是血压的变化。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监测尿量变化。③定期测量血浆清蛋白、血红蛋白等指标反反映机体营养状态。密切监测肾功能,监测生命体征,注意有无体温升高。④给予优质低蛋白,低磷饮食,明显水肿和高血压者限制水纳摄入。患者未发生感染,不必立即给予抗生素滴注。

5.:D:考察慢性肾小球肾炎的饮食护理。蛋白质的摄入量每日每千克体重0.6~0.8g,其中60%以上为优质蛋白质。

6.:B:考察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健康教育。①降压:高血压是加速肾小球硬化,促使肾功能恶化的重要因素,因此应积极控制高血压。②限制食物中蛋白质及磷的入量,氮质血症的病人应予优质低蛋白、低磷饮食,低蛋白及低磷饮食可减轻肾小球内高压、高灌注及高滤过状态,延缓肾小球的硬化。同时应限盐摄入。③避免加重肾损害的因素如避免感染、劳累、妊娠、血压增高、应用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

7.:C:考察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急性肾小球肾炎常简称急性肾炎,临床上绝大多数属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是由β溶血性链球菌A组感染引起,在β溶血性链球菌A组中,由呼吸道感染所致肾炎的菌株以12型为主。

8.:D:考察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护理措施。卧床可增加肾血流量,使尿量增加,延缓肾功能的损害。

9.:D:考察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和临床表现。慢性肾炎的致病原因不甚清楚,仅少数病人由急性肾炎迁延不愈转变而来。其余选项均正确。

10.:E:考察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护理措施。观察尿液改变和肾功能减退程度:①注意有无尿毒症早期征象,如头痛、嗜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尿少和出血倾向等。②注意有无心脏损害的征象。③观察尿量,水肿程度有无加重。④监测肾功能和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有无异常。⑤给予优质低蛋白,低磷饮食,明显水肿和高血压者限制水钠摄入。E选项不正确。

11.:B:考察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护理措施。肾性水肿患者钠盐限制在3g/d以内,包括含钠食物及饮料。

12.:C:考察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原则。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的症状包括水肿和高血压,故最佳的措施为利尿药治疗消肿降压,利尿后高血压控制不佳时可加用降压药物。

13.:C:考察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护理措施。急性肾小球肾炎应给予高糖、高维生素、适量蛋白质和脂肪的低盐饮食。急性期1~2周内,应控制钠的摄入,每日1~2g,水肿消退后每日3~5g,水肿严重、尿少、氮质血症者,应限制水及蛋白质的摄入。水肿消退。血压恢复正常后,逐渐由低盐饮食过渡到普通饮食。

14.:C:考察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高血压脑病表现为血压急剧升高,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复视或一过性失明,可突发惊厥、昏迷。患者可能并发了高血压脑病。

15.:E:考察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由于水、钠潴留,血浆容量增加,严重的急性肾炎患儿可出现循环充血,表现为气急、频咳、端坐呼吸、咳粉经泡沫痰、心率增快,甚至奔马律、肝增大,危重者病情急剧恶化,可于数小时死亡。因此,出现呼吸急促和肺部湿啰音时,应警惕循环充血的可能。患儿可能并发了严重循环充血。

16.:E:考察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慢性肾小球肾炎以水肿、高血压、蛋白尿、血尿及肾功能损害为基本表现。所以尿液检查结果中必然出现蛋白尿,尿检查蛋白尿+~+++。

17.:B:考察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护理。患儿有扁桃体炎病史,结合目前临床表现考虑为急性肾小球肾炎。应每天测血压2次,定时巡视病房,观察病人有无剧烈头痛、呕吐、眼花,视物不清等症状,发现问题及时通知医生。

18.:B:考察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慢性肾小球肾炎以水肿、高血压、蛋白尿、血尿及肾功能损害为基本表现。患者水肿、高血压、蛋白尿、血尿,考虑为慢性肾小球肾炎。

19.:A:考察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的起始因素是免疫介导炎症,多数病例肾小球内有免疫复合物沉积。

20.:D:考察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健康教育。指导病人注意生活规律,避免过劳,防止受凉,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染,以免复发。患者此次病情加重的原因是劳累。

泌尿生殖系统-第三节肾病综合征病人的护理

1.:A:考察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晨起眼睑、头枕部及腰骶部水肿较显著,起床后则逐渐以下肢为主,呈可凹性,严重时出现腹腔积液及双侧腹腔积液。伴有尿量减少。

2.:A:考察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水肿为最常见症状,且较重。晨起眼睑、头枕部及腰骶部水肿较显著,起床后则逐渐以下肢为主,呈可凹性,严重时出现腹腔积液及双侧腹腔积液。伴有尿量减少。

3.:A:考察肾病综合征的治疗原则。首选糖皮质激素。

4.:D:考察肾病综合征的健康教育。学会每天用浓缩晨尿自测尿蛋白,此为疾病活动的可靠指标。遵医嘱用药,勿行减量或停用激素,了解激素及细胞毒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

5.:B:考察肾病综合征的辅助检查。尿常规检查示大量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测定>3.5g,尿沉渣常见颗粒管型及红细胞。

6.:B:考察肾病综合征的治疗原则。水肿出现的时间和程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成正比。

7.:C:考察肾病综合征的辅助检查。肾病综合征病人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对血浆蛋白,尤其是清蛋白的通透性增加,致使大量清蛋白自尿中丢失,从而导致血浆清蛋白明显低于正常。低蛋白血症指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

8.:B:考察肾病综合征的护理措施。肾病综合征一般患者可适当的休息和活动,以减轻肾脏负担。严重水肿、体腔积液时需卧床休息。

9.:A:考察肾病综合征的病因。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是指原发于肾小球本身的病变。如各种肾小球肾炎等。

10.:D:考察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水肿往往是肾病综合征病人最明显的体征。严重水肿的病人还可出现胸腔、腹腔、心包腔积液。低蛋白血症导致血浆浆胶体渗透压下降,使水分从血管腔内进入组织间隙,是病人出现水肿的主要原因。

11.:A:考察肾病综合征的护理措施。患儿阴囊皮肤薄而透明,水肿明显,应立即用丁字带托起阴囊,并保持干燥。

12.:D:考察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肾病综合征常见并发症:1.感染是主要并发症。常发生呼吸道、泌尿道、皮肤感染。2.血栓及栓塞:多数肾病综合征病人血液呈高凝状态,常可自发形成血栓,多见于肾静脉、下肢静脉。3.动脉粥样硬化:长期高脂血症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心血管并发症。4.急性肾衰竭。

13.:B:考察肾病综合征的护理措施。肾病综合征患者饮食:①蛋白质为正常量的高生物效价的优质蛋白;②供给的热量要充足;③水肿时低盐饮食,钠的摄入量不超过3g/d;④水的摄入量应根据病情而定,高度水肿而尿量少者应严格控制入量。准确记录出入量;⑤及时补充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14.:E:考察肾病综合征的护理问题。患儿阴囊水肿明显,局部皮肤紧张、变薄、透亮。有皮肤损害的危险因素。

15.:E:考察肾病综合征的治疗原则。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为治疗肾病的首选药物。有短程及中、长程疗法。短程疗法目前少用,中程疗法疗程为6个月,长程疗法总疗程为9个月。

16.:E:考察肾病综合征的辅助检查。肾病综合征患者尿常规检查示大量蛋白尿,肌酐清除率可正常或降低,血尿素、肌酐可正常或升高。血清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可升高。尿常规检查示大量蛋白尿。

17.:E:考察肾病综合征的病因和临床表现。患者可能为肾病综合征,低白蛋白血症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减低,水分外渗,导致水肿。

18.:D:考察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尿毒症初期表现为食欲不振、腹部不适,以后出现恶心、呕吐、呃逆、腹泻、消化道出血、口腔尿臭味。

19.:A:考察肾病综合征的护理措施。肾病综合征患者供给的热量要充足,不少于30~35kcal/(kg·d)。

20.:D:考察肾病综合征的护理措施。肾病综合征患者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因卧床可增加肾血流量,使尿量增加。当病情缓解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以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有高血压的病人,应限制活动量。

泌尿生殖系统-第四节慢性肾衰竭病人的护理

1.:D:考察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表现。每日尿量持续少于ml为少尿,少于ml为无尿。患者24小时尿量80ml,为无尿。

2.:A:考察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表现。食欲减退、腹部不适,是最早、最常出现的症状。此外病人多有恶心、呕吐、呃逆、腹泻、消化道出血、口腔尿臭味。

3.:C:考察慢性肾衰竭的护理措施。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禁用库存血,因库存血中红细胞破坏过多,钾离子和血红蛋白释放,加重肾衰竭的少尿和高钾血症。

4.:C:考察慢性肾衰竭的护理措施。慢性肾衰竭患者出现皮肤表现:常见皮肤瘙痒。与尿素霜的沉积等有关。故擦洗皮肤时勿用碱性药液以免刺激皮肤。可用中性溶液擦洗。

5.:C:考察慢性肾衰竭的护理措施。慢性肾衰竭患者容易并发感染,以肺部和尿路感染常见,与机体免疫力低下、白细胞功能异常等有关,是主要的死亡原因。所以必须做好预防感染的护理。

6.:B:考察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表现。心血管疾病是肾衰最常见的死因。①高血压:高血压可引起左心室扩大、心力衰竭、动脉硬化以及加重肾损害。②心力衰竭:是常见死亡原因之一。③心包炎:主要见于透析不充分者(透析相关性心包炎),临床表现与一般心包炎相同。④动脉粥样硬化:常有高甘油三酯血症及轻度胆固醇升高,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迅速,冠心病是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没有低血压。

7.:C:考察慢性肾衰竭的治疗原则。慢性肾衰竭患者手足抽搐系低钙血症造成,在纠正酸中毒过程中同时补钙,防止低钙引起的手足抽搐。

8.:D:考察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表现。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出现低钙血症与高磷血症:尿磷排出减少,血磷升高。为维持钙、磷乘积,血钙下降。高磷低钙刺激甲状旁腺分泌增加,促使尿磷排出增多,终末期时尿磷排出不增加,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加,导致骨钙脱出,血钙增加,引起肾性骨病。

9.:D:考察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表现。终末期病人常发生高血钾,主要因进食水果、肉类多,尿量少及使用保钾利尿药造成。因库血含钾量较高(贮存5~8天,每0ml血液的血浆中含有22mmol的钾),所以输注库存血也可以造成高血钾。

10.:C:考察慢性肾衰竭的护理措施。预防肾衰竭患者感染的措施:应教导病人尽量避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皮肤瘙痒时可遵医嘱使用止痒剂,避免用力挠抓。卧床病人定期翻身,指导有效的咳痰技巧等。病室定期通风并做空气消毒,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严格无菌操作,加强生活护理,尤其是口腔及会阴部护理。接种乙肝疫苗,尽量减少血液制品的输入。

11.:D:考察慢性肾衰竭的护理问题。透析治疗有效为医疗内容,不属于护理问题范畴。

12.:D:考察慢性肾衰竭的病因。在我国则为原发性慢性肾炎、梗阻性肾病、狼疮肾炎、高血压肾病、多囊肾、糖尿病肾病等。

13.:E:考察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表现。上述症状的产生与体内产生的氮质代谢毒素刺激胃肠黏膜及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代谢性酸中毒等因素有关。

14.:B:考察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表现。胃肠道症状是尿毒症患者最早、最常出现的症状。最具有特征性的表现为口腔及呼吸有尿臭味。主要原因产生与体内毒素蓄积,刺激胃肠道黏膜,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代谢性酸中毒等有关。

15.:A:考察慢性肾衰竭的治疗原则。高钾血症的处理方法:①尽量避免食用含钾较高的食物和药物(如钾盐、大量青霉素钾盐)。②禁用库血,需大量输血时应输新鲜血。③可口服阳离子交换树脂甘露醇等,增加钾离子从肠道排出。④发生高血钾时的紧急治疗措施包括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5%碳酸氢钠、葡萄糖+胰岛素,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治疗,其中以血液透析为最佳。

16.:D:考察慢性肾衰竭的护理措施。慢性肾衰患者的饮食应根据其肾功能的情况(主要看GFR,临床上也用内生肌酐清除率代替),来给予相应的优质低蛋白的饮食,并适量补充必需氨基酸或a-酮酸,保证热量。慢性肾衰患者不必给予高热量、高纤维素饮食,只要保证热量,适当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即可。慢性肾衰应限制磷的摄入。故本题的答案为D。

17.:C:考察慢性肾衰竭的治疗原则。治疗原发病和纠正加重肾衰的可逆因素如水电解质紊乱、感染、尿路梗阻、心力衰竭等,是防止肾功能进一步恶化、促使肾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的关键。

18.:A:考察慢性肾衰竭的治疗原则。肾实质广泛病变致使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是慢性肾衰竭病人肾性贫血最主要原因。因此,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疗效最为显著。

19.:B:考察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表现。四肢肌无力,肠胀气,心率不整,可能出现了低血钾。

20.:B:考察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表现。患者可能为慢性肾衰竭,可能出现低钙血症与高磷血症,由于尿磷排出减少,出现高磷血症。钙缺乏主要与钙摄入不足,活性维生素D缺乏,高磷血症等多种因素有关。

泌尿生殖系统-第五节急性肾衰竭病人的护理

1.:A:考察急性肾衰竭的护理措施。急性肾衰少尿或无尿期患者热量供给一般为每日每千克体重~kJ,主要由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供给。

2.:D:考察急性肾衰竭的临床表现。严重贫血,面色苍白为慢性肾衰竭的表现。

3.:C:考察急性肾衰竭的治疗原则。每日液体入量为前1天出液量加不显性失水(呼吸、大便等)ml来计算。基础补液量为ml。

4.:C:考察急性肾衰竭的护理措施。对少尿与无尿患者应严格控制入液量:一般以ml为基础补液量,加前一天的出液量。食盐摄入为1~2g/d,尽量避免食用含钾较多的食物(如蘑菇、冬菇、榨菜、荠菜、马铃薯等)。

5.:A:考察急性肾衰竭的临床表现。高血钾症是急性肾衰竭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起病第一周死亡最常见的原因。

6.:E:考察急性肾衰竭的病因。急性肾衰竭肾前性损害因素主要有:①血容量不足:出血(如上消化道大出血);胃肠道丢失(如呕吐、腹泻);皮肤丢失(如烧伤、大量出汗);肾脏丢失(如利尿)。②心排出量减少:严重心力衰竭或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严重心律失常等;全身血管扩张,如过敏性休克等。异型输血引起急性溶血综合征,为肾性损害。

7.:B:考察急性肾衰竭的治疗原则。急性肾衰竭主张早期透析。凡保守治疗无效,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均需要透析:①急性肺水肿。②高钾血症(血钾≥6.5mmol/L或心电图提示高钾)。③高分解代谢状态,即血尿素氮上升达到或超过14.3mmol/L;血肌酐升高达到或超过1.7μmol/L;血钾上升6~7mmol/L;血清碳酸氢盐下降多于2mmol/L。④非高分解代谢型有少尿或无尿2日以上,血肌酐达到或超过μmol/L,血尿素氮达到或超过21.4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13mmol/L;内生肌酐清除率小于1.3ml/(s·m2)。⑤有尿毒症症状,如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

8.:C:考察急性肾衰竭的辅助检查。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人①少尿型,每日尿量在ml以下;②尿常规:外观浑浊,尿色深、有时呈酱油色;尿比重低且固定,在1.以下;尿呈酸性;尿蛋白定性+~+++;尿沉渣镜检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上皮细胞管型、颗粒管型及少许红细胞、白细胞等。③尿渗透浓度与血渗透浓度之比:低于1∶1。④尿肌酐与血肌酐之比:常低于10。⑤尿钠:增高,多在40~60mmol/L。⑥钠滤过排泄分数:大于1。⑦肾衰指数:常大于2。

9.:B:考察急性肾衰竭的临床表现。少尿或无尿期一般可持续7~14天,平均5~6天,最长达1个月以上。

10.:B:考察急性肾衰竭的临床表现。多尿期尿量增加的速度较快,经5~7日左右达到多尿高峰,甚至每日尿量可达~0ml或更多,是肾功能开始恢复的标志。

11.:B:考察急性肾衰竭的治疗原则。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治疗原则:保持液体平衡,一般采用“量出为入”的原则,每日进水量为一天液体总排出量加ml。

12.:A:考察急性肾衰竭的辅助检查。急性肾功能尿液检查:①尿量:少尿型,每日尿量在ml以下;非少尿型尿量正常或增多。②尿常规:外观浑浊,尿色深、有时呈酱油色;尿比重低且固定,在1.以下;尿呈酸性;尿蛋白定性+~+++;尿沉渣镜检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上皮细胞管型、颗粒管型及少许红细胞、白细胞等。③尿渗透浓度与血渗透浓度之比:低于1∶1。④尿肌酐与血肌酐之比:常低于10。⑤尿钠:增高,多在40~60mmol/L。⑥钠滤过排泄分数:大于1。⑦肾衰指数:常大于2。

13.:E:考察急性肾衰竭的治疗原则。休克早期使用血管收缩药,加重肾缺血。

14.:E:考察急性肾衰竭的病因。由于肾脏本身的疾患,引起广泛性肾损害而导致肾功能衰竭的均列为肾型。最常见的原因为挤压伤,肌红蛋白大量释放引起肾小阻塞及坏死。

15.:D:考察肾功能检查。急性肾衰竭尿液检查时,尿钠增高,多在40~60mmol/L。

16.:E:考察急性肾衰竭的治疗原则。根据病史,病人发生肾功能衰竭,3天无尿,易发生尿毒症,此时应该透析治疗。

17.:B:考察急性肾衰竭的治疗原则。急性肾衰竭患者常见呼吸道、尿路、血液、胆道、皮肤等部位的感染,且金黄色葡萄球菌、医院内感染日渐增多,所以并发肺部感染,首选青霉素。

18.:A:考察急性肾衰竭的临床表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病人排钾能力下降,病人出现高钾血症。排水能力下降病人出现稀释性低钠血症。血液中其他电解质变化常见为血镁升高、低血钙、高血磷等。

19.:A:考察急性肾衰竭的临床表现。成人24小时总尿量少于ml称为少尿,不足ml为无尿。

20.:A:考察急性肾衰竭的辅助检查。患者尿毒症,24小时尿量80ml,为少尿,可能处于急性肾衰竭少尿期,此期患者尿比重低且固定,常为1.~1.(早期则可达1.),最能反映其肾功能状况的尿常规项目是是尿比重。

泌尿生殖系统-第六节尿石症病人的护理

1.:D:考察尿石症的健康教育。饮水起到利尿作用,为预防结石的复发,每天尿量应维持在~ml,以稀释尿液,减少尿中晶体沉积。

2.:A:考察尿石症的临床表现。肾和输尿管结石主要表现是与活动有关的疼痛和血尿。

3.:C:考察尿石症的治疗原则。肾绞痛发作时最重要的是缓解肾绞痛,通过单独或联合药物应用,如注射阿托品、哌替啶,钙离子阻滞剂、黄体酮等可缓解肾绞痛。

4.:A:考察尿石症的术前护理。对于输尿管切开取石的病人,术前1小时拍摄腹平片,进行结石定位。故拍摄后应保持定位时的体位。

5.:A:考察尿石症的护理措施。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后应注意生命体征、排尿情况及尿液性状的观察,注意碎石排出情况,宜用过滤网过滤尿液。所以对体外冲击波碎石病人,护士要重点教会其过滤结石。

6.:A:考察尿石症的健康教育。动物内脏中嘌呤高,和尿酸结石形成有关,尿酸结石患者不宜食用。

7.:D:考察尿石症的临床表现。排尿突然中断为膀胱结石的典型症状,改变体位尿可继续排出。

8.:D:考察尿石症的病因。磷酸钙及磷酸镁铵结石易在碱性尿中形成,尿酸结石和胱氨酸结石在酸性尿中形成。上尿道结石大多为草酸钙结石,膀胱结石以磷酸镁胺结石为主。

9.:B:考察尿石症的健康教育。含钙结石者宜食用含纤维丰富之食物,限制含钙、草酸成分多的食物。浓茶、菠菜、番茄、土豆、芦笋等含草酸量高。牛奶、奶制品、豆制品、巧克力、坚果含钙量高。

10.:B:考察尿石症的治疗原则。肾绞痛发作时通过单独或联合药物应用,如注射阿托品、哌替啶,钙离子阻滞剂、黄体酮等可缓解肾绞痛。

11.:D:考察尿石症的临床表现。上尿路结石主要表现是与活动有关的疼痛和血尿。患者运动后发生腰绞痛,并出现肉眼血尿,考虑为上尿路结石。

12.:A:考察尿石症的辅助检查。90%以上的泌尿系结石能在正、侧位平片中发现。所以泌尿系结石首选检查方法是X线平片。

13.:C:考察尿石症的临床表现。肾和输尿管结石主要表现是与活动有关的疼痛和血尿。患者剧烈运动后复发右腰部绞痛,继而出现血尿,考虑为肾、输尿管结石。

14.:D:考察尿石症的临床表现。小儿排尿中断,伴疼痛,经改变姿势后疼痛缓解,可继续排尿,为膀胱结石的典型症状。

15.:D:考察尿石症的病因。磷酸钙及磷酸镁铵结石易在碱性尿中形成,尿酸结石和胱氨酸结石在酸性尿中形成。

16.:B:考察尿石症的临床表现。起病急,运动时右腰部阵发性剧痛,向下腹部放射,伴血尿,首先考虑肾结石。

17.:A:考察尿石症的治疗原则。大多数膀胱结石均适宜应用膀胱镜机械碎石。

18.:B:考察尿石症的临床表现。肾与输尿管结石主要表现为与活动有关的疼痛和血尿。

19.:B:考察尿石症的治疗原则。大多数上尿路结石、结石以下输尿管通畅、无狭窄适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法,最适宜于<2.5cm的结石。病人结石大小为1.2cm×1.4cm,适用行体外冲击波碎石。

20.:C:考察尿石症的健康教育。根据结石成分调节饮食,浓茶、菠菜、番茄、土豆、芦笋等含草酸量高,草酸盐结石病人不宜食用。

泌尿生殖系统-第七节泌尿系统损伤病人的护理

1.:D:考察肾损伤的治疗原则。肾损伤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一般休息2~4周,过早下地活动可能再度出血。

2.:E:考察肾损伤的护理措施。肾损伤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2~4周,即使血尿消失,仍需继续卧床休息至预定时间。

3.:B:考察膀胱损伤的治疗原则。膀胱挫伤或早期较小的膀胱破裂,膀胱造影时仅有少量尿外渗,留置导尿管持续通畅引流尿液7~10天,破口可自愈。

4.:D:考察尿道损伤的健康教育。前、后尿道损伤经手术治疗修复后,病人常出现尿道狭窄,需定期进行尿道扩张以避免尿道狭窄导致的排尿困难。

5.:B:考察膀胱损伤的辅助检查。怀疑膀胱破裂的病人可进行导尿试验,膀胱破裂时导尿管可顺利插入膀胱(尿道损伤不易插入),但仅流出少量血尿或无尿流出。疑有后尿道损伤时,在放置导尿管前应作逆行尿道造影,以免加重创伤。

6.:B:考察尿道损伤的病因。会阴部骑跨伤可引起尿道球部损伤,是最多见的尿道损伤。

7.:B:考察肾损伤的治疗原则。严重肾裂伤、肾碎裂、肾蒂损伤及肾开放性损伤,以及合并其他脏器严重损伤者应尽早施行手术。

8.:A:考察尿道损伤的病因。会阴部骑跨伤,可引起尿道球部损伤。骨盆骨折引起膜部尿道撕裂或撕断。

9.:B:考察肾损伤的治疗原则。若无合并其他脏器损伤,多数肾挫裂伤可选择非手术治疗。

10.:A:考察肾损伤的临床表现。肾挫伤特点是肾实质轻微受损,肾包膜完好,形成包膜下血肿,肾若损伤涉及肾集合系统时可有少量血尿,大多数病人属此类损伤。

11.:E:考察肾损伤的临床表现。肾损伤根据损伤程度分为肾挫伤、肾部分裂伤、肾全层裂伤和肾蒂损伤。肾蒂裂伤或合并其他脏器损伤时,因创伤和失血常发生休克,甚至危及生命。为最严重的肾损伤。

12.:D:考察膀胱损伤的辅助检查。导尿试验膀胱破裂时,导尿管虽可顺利插入膀胱,但仅流出少量血尿。经导尿管注入生理盐水ml,5分钟后吸出,若液体进出量差异很大,提示膀胱破裂。仅抽出50ml,考虑膀胱破裂。

13.:C:考察尿道损伤的临床表现。病人会阴部、阴囊、阴茎部明显肿胀提示有前尿道损伤,前尿道包括球部和阴茎体部,损伤以球部多见,骑跨伤多损伤尿道球部,所以患者损伤部位可能为尿道球部。

14.:E:考察尿道损伤的临床表现。男性尿道分为前、后两段,前尿道包括球部和阴茎体部,后尿道包括前列腺部和膜部。骨盆骨折致尿道膜部断裂时,尿液外渗至耻骨后间隙和膀胱周围。

15.:E:考察尿道损伤的治疗原则。尿道损伤病人试插导尿管不成功者,应考虑作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或手术治疗,反复试插易加重尿道损伤。

16.:D:考察肾损伤的治疗原则。肾损伤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一般休息2~4周,过早下地活动可能再度出血。

17.:A:考察肾损伤的治疗原则。若无合并其他脏器损伤,多数肾挫裂伤可经非手术治疗而治愈,严重肾裂伤、肾碎裂、肾蒂损伤、肾开放性损伤应尽早手术治疗。

18.:D:考察膀胱损伤的临床表现。脓尿是泌尿系感染表现。

19.:A:考察导尿管留置术的护理措施。一般导尿管每周更换一次,硅胶导尿管可酌情适当延长更换时间以防止逆行感染。

20.:B:考察导尿管留置术的护理措施。留置导尿病人要间歇夹闭导尿管,每3~4小时开放1次,使膀胱定时充盈和排空,以训练膀胱的反射功能。









































绿色祛除白癜风
北京哪里能治愈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fvosw.com//mjccjc/882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