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刘云涛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028/5798924.html

风市穴(FēngshìGB31),中医针灸穴位之一,出自《肘后备急方》,足少阳胆经的第31个穴位。为足少阳胆经的腧穴,位于下肢的大腿外侧部。常主治下肢风痹、中风、半身不遂、麻木不仁等病,为治疗风邪的要穴。

1功能主治

运化水湿。常用于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股外侧皮神经痛、腰病及脚气的治疗和保健。

2取穴方法

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水平线上7寸。或简便定位法:直立,手下垂于体侧,中指尖所到处即是。

3穴位释义

胆经经气在此散热冷缩后化为水湿风气。

4穴位配伍

配风池穴、大杼、大椎穴、命门穴、关元穴、腰阳关穴、十七椎治中心型类风湿。

5临床运用

面肌痉挛的发病率已明显上升,对于面肌痉挛的治疗却一直未有很有效的方法。西医一般采用抑制神经的药物或损伤神经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使神经传导消失,造成循环障碍,形成面瘫,从而使痉挛停止。但过一段时间后,待面瘫有所好转时,痉挛也随之复发,甚至痉挛复发于面瘫恢复之前,以致雪上加霜,形成了面肌痉挛加面瘫的双重病症。面肌痉挛的主要临床表现是面部一侧或双侧抽搐,精神越紧张,痉挛抽搐越严重。其初期症状为眼睑跳动,民间有“左眼跳财,右眼跳灾”之说,所以常被忽视。久之痉挛加重,甚者抽搐痉挛牵动口角,严重者连带到颈部。

采用以风市穴为主的针刺方法治疗面肌痉挛收到较好效果。本组例为门诊患者,其中男性50例,女性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16岁;病程最长25年,最短5个月;其中原发者例,继发于面瘫者30例。治疗方法取穴:风市为主,配翳风、风池、颊车、合谷。患者取侧卧位,患侧在上,局部皮肤消毒后,配穴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进针1寸,获得针感后留针30min,加TDP照射。

6日常保健

照胃运趾功

适应病症:消化不良。

具体方法:自然站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臂自然下垂,掌心朝内侧,中指指尖紧贴风市穴,拔顶,舌抵上腭,提肛,净除心中杂念。两手掌相互摩擦至热,两手心对正胃部,距离约10厘米,十个脚趾同时抓地,每次做lO分钟。每次饭后l小时做此功。效果显著。

百会观想功

适应病症:头痛、头晕、提高记忆思维功能。

具体方法:自然站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臂自然下垂,掌心朝内侧,中指指尖紧贴风市穴,拔顶,舌抵上腭,提肛,净除心中杂念。全身放松,观想前后发际连线与两耳尖连线之交点处,白会穴。长时间观想可增强大脑生理功能,使大脑处于相对的抑制状态,促进大脑气血之供应。

7解剖

在阔筋膜下,股外侧肌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

8刺灸法

直刺1~1.5寸;可灸。

9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云气。

10运行规律

吸湿后下行中渎穴。

11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

配伍用穴配大肠俞、环跳、秩边、委中、阳陵泉等穴治疗腰腿酸痛;配大杼、大椎、命门、关元、腰阳关等治疗类风湿、痹证;配风池、曲池、外关、血海穴治疗荨麻疹;配伏兔、犊鼻、足三里、悬钟等穴治疗下肢痿痹等。

12应用

风市为足阳胆经的腧穴,位于下肢的大腿外侧部。常主治下肢风痹、中风、半身不遂、麻木不仁等病,为治疗风邪的要穴。“治风六穴”之说:在全身十四经的穴位中有六个带“风”字的穴位,即风池、风门、风府、秉风、翳风、风市,人们以前已述过一些穴位,其共同特点都是治风效果尤为突出,故常为称之为“治风六穴”、“风字六穴”。中医称“风为百病之长”,六淫的其他邪气多依附于风而起病,常出现“风湿”,“风寒”、“风热”等病,机体中风邪有外风与内风之分,其中内风致病气根本在于肝、肾,正所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常出现中风、面瘫、抽搐等病。中医认为临床上采取“治风六穴”来治疗这类疾病,治风可起到同治诸邪的作用,内风外风同治,“风”字穴对预防这类疾病也有一定作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fvosw.com//mjccjc/1132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