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急性心包炎专科治疗医院 >> 急性心包炎病因 >> 门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
门静脉血栓形成(PT)是指发生于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或脾静脉的血栓。门静脉血栓可造成门静脉阻塞,引起门静脉压力增高、肠管淤血,是导致肝前门静脉高压的一个重要原因。门静脉血栓性阻塞多继发于慢性肝病及肿瘤疾患。单纯的肝外门静脉阻塞则多见于青少年及儿童。临床上该病并不少见,但易被忽视,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严重的后果而危及患者生命。
门静脉血栓的外科干预死亡率较高。并常常带来一系列术后并发症如:短肠综合症,肺栓塞,败血症,伤口感染等。全身性给药溶栓不但疗效差而且有较多禁忌症和并发症。近年来随着介入放射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各种新颖器材的不断涌现,局部机械性碎栓及药物性溶栓术再配合全身性抗凝治疗能部分甚至完全地逆转门静脉血栓后的局部及全身性血流动力学改变,从而达到减轻症状、延缓病程、改善预后的目的。局部溶栓可灌注高浓度溶栓剂。目前常用溶栓剂包括尿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常用介入治疗方法包括间接法及直接法。间接法:经肠系膜上动脉插管,灌注溶栓药物随血流回流至门静脉系统,达到治疗目的;直接法:经多种入路在门脉系统内实施机械性碎栓及药物性溶栓溶栓。进入门静脉途径包括:经皮穿肝、经门腔分流途径等。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发病率虽不高,但临床表现多样,病理、生理改变复杂、应用多种影像学检查可及时诊断;综合运用多种介入技术可获得良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