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经方理论结合经筋触诊的思路

经方在这里是专指被后世医家誉为“众方之祖”的仲景临床医学体系。他创立了以六经辨证的方法,以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证论治的诊疗原则。是八纲辨证在临床诊疗中的具体运用。经筋是经络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相对独立的组织系统。其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于躯干头面。经筋大部分行于体表不入内脏。阳筋分布于项背和四肢外侧,阴筋分布于胸腹和四肢内侧。结合现代医学解剖学理论来看在外就是肌肉,在内就是骨膜韧带以及部分平滑肌。临床中辨证施治均有其重要意义。

本人不揣浅陋,在治疗疼痛、关节等筋伤科及脏腑病的临床中将六经辨证与经筋结合运用到诊疗上初步进行了一些的探讨和思考,论述如下以期抛砖引玉。1.筋伤疾病中用经筋与六经互参辨脏腑经络的病机及用方

证候是以中医理论语言表达的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位、病因、病性以及邪正关系,他是疾病的某一阶段病理变化本质的反映。中医学的人体观,是内而脏腑,中而经络,外而四肢百骸并与天地四时相应的大系统。当人体处于一定的病理状态的时候,就表现为某一组证候表现。经筋系统布于人体的皮下,病则经筋部位或凸起,或凹陷,或聚而成结,均可以触手可及,患者或有痛、麻、痒、酸、胀等感觉。如果在用经筋触诊的基础上,采用六经辨证的论治则会大大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1)颊颌部有麻感的病患,有些也会伴随无名指或颈部的疼痛不适,在针灸效果不佳的时候,因其皆是少阳经筋循行部位因此在采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施以柴胡剂都可获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2)面瘫是临床常见病,一般认为阳明主面病在阳明,但根据经筋循行手少阳、手太阳经筋也走面部。而且从临床观察导致面瘫的肌肉群一侧痉挛一侧废痿故而口眼喎斜,《灵枢.经筋》“经筋之病,寒则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斜,这其中有是以一侧面肌肉废痿而导致,也有以一侧面肌痉挛而导致的。通过触诊确定归哪一经筋,再采用六经辨证选方迁药便会收效。

(3)梨状肌损伤也是筋伤科常见病,位置就在足三阳经筋所过处以少阳为主。该病初期以太阳为主兼少阳,中后期以少阳为主兼其他两经筋。初期以寒证多见治以六经辨证太阳伤寒选方效果佳。中后期多寒热兼见治以柴胡桂枝汤加减。

另外如强直性脊柱炎,该病以脊柱强直为主,症候多见,尤以髋关节疼痛为多,治疗多以太阳少阴为重,但髋关节是少阳经筋所过之处,如此想来少阳也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疾病。根据六经辨证只要有是证便可选用柴胡剂加减最是。

2.根据体表的异常指症帮助诊断脏腑疾病病机

在慢性病中导致疾病的原因大多不是单一的,即由多个脏腑或经脉之气的盛衰而引起。也就是说参与疾病的脏腑或经脉之气是多个,所以常说:“合方治亦难”。但临床上所遇到的疾病尤其是慢性病单纯的用仲景理论指导用方又不敢或想不到合哪个方,这就是许多患者的临床证候表现并不明显,甚至虽有证候患者认为与其病无关就不说,加上医生没有这个思维不去问而使诊断进入迷茫导致不敢合方不知合哪个方而使疗效欠佳。如果加上经筋触诊就为全面收集临床症候提供了新的途径。

经筋与十二经脉相伴循行,虽然其循行方向有异,其经筋之间也基本无表里相合关系但其气血是由经脉供给。且经筋不入脏腑,如《黄帝内经太素》云:“十二经筋内行胸腹廓中,不入五脏六腑”。然而,所谓固外才能安内,人体五脏六腑居安于内,有赖于筋肉联缀百骸、系结肢节、定形实体。正如《灵枢·五变》所云:“人之有常病也,亦因其骨节、皮肤、腠理之不坚者,邪之所舍也,故常为病也”。由于经脉仰赖于经筋,以其运输之血气渗灌濡养五脏六腑和经筋、肢节,经筋以其聚结之性,便支持了脏腑与经脉的相互依存,互为主从的关系,进而亦会体现经络乃至脏腑的生理病理。当经筋受邪可累及经脉引起所属脏腑疾患;同理脏腑有了病理变化也会通过经气的盛衰以某种形式表现在经筋上来,也应当可以通过经筋具有间接调节脏腑的功能作用。因此利用经筋的异常表现,将脏腑与经筋病症联系起来思考,就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1)腰痛。且不论临床上的腰痛是否一定与椎间盘有关,单说病位就有许多在背(胸下段)和骶髂。对于这些持续腰痛的病患从经筋的角度进行鉴别便可清楚地看到所属经筋的不同,在此基础上鉴别其与脏腑的关系才能有的放矢的辨证施治。

经筋的病候属筋伤科疾病,临床表现与现代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疾病相似,而在病因、病机上却与脏腑分不开。《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瘘”。凡是能引起关节处疼痛的部位都有肌肉紧张的成分,也必有相对应松弛的部位。现代医学影像学分析椎间盘突出病例中同时皆有小关节错位,因此说在保护关节的韧带或相应的肌肉中必有紧有松,而且是不在一个经筋上。肝主筋、肾主骨、腰为肾之府;寒主收引,热主松弛。从部位上看足少阴经筋“内侧结于阴器,沿脊旁肌肉(膂)挟脊柱,上行到项部,结于枕骨粗隆与足太阳的经筋相会合。......”其病症可见“背部经筋拘急,身体产生反折不能前俯;腹侧经筋拘急,则身体不能后仰。”而足太阳经筋走腰背。说明关节处疼痛必涉及两个以上的经筋,也即是两个以上的脏腑(经络)之气。因此椎间盘突出既有肾精不足问题同时也有外邪问题。而与厥阴少阳无关。如能在与黄煌教授的体质学说联系在一起就更加清楚。如此再运用仲景理论就不难找到合适的方剂。

(2)顽固性失眠责治于心神。用六经说属少阴。有少阴热化证的心肾不交,也有少阳、阳明、太阳的参与,从经筋看那一经脉(脏)气受损最重那一经筋区域就表现最明显。

严重失眠患者在某些经筋所过之处的不同表现说明所对应的经络(脏腑)之气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进而明确六经是何经参与了本病就此找出病机。

(3)冠心病,临床上中西医都有许多分型。从中医来说分型意味着病机不同也就是所涉及的脏腑不同换到经筋上也一样涉及在不同的经筋所过之处会有不同程度的反应。如:太阴经筋(有瘀血)少阴(气虚阳虚)少阳(胆郁、痰湿)阳明(湿阻食郁),而且这是再问患者他也会说明相关的症状。.在得到这些相关经筋、经络、脏腑的资料后再回过头结合经方理论辨证就会胸有成竹论治。

再如大面积肌肉僵硬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综合征,中医从肝脾论治疗效也不理想。将经筋思维,触诊就会发现患者间有明显的部位轻重和全身症状的不同。

总之,作为整体观在同一病人身上心是一个、一个大脑一套脏腑,四肢躯干同归一体在疾病过程中就一定有所反应(不仅仅是影响),凡脏腑经络功能不畅都会在经筋相应的部位表现出不同的阳性反应,将对应的脏腑经络功能不足或亢进表露出来。这无疑对于精确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赞赏

人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fvosw.com//mjcczz/1125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