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史资料(男,38岁)

入院时间:年12月。

主诉:因“发作性心悸伴晕厥4年余,再发3天”入院。

现病史:患者于年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心悸、晕厥,送至外院,心电监护提示: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植入ICD一枚。此后患者心悸反复出现,劳累、感冒后明显,自觉ICD放电,多次入住我院,住院期间监测到室颤2次,ICD自动复律除颤后转为窦律。患者4年来心悸症状反复发作,均出现血钾降低。

家族史:家族中有6人相继发生死亡;死亡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布于20~40岁之间。

既往史:既往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

体格检查:T:37.5℃,P:80bpm,R:18bpm,Bp:/72mmHg。神清,双肺呼吸音粗,心界不大,HR:80次/分,可闻及早搏,腹部未查及明显异常。

入院诊断:1、ICD携带者;2、肺部感染。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2.67×/L;中性粒细胞78%。生化常规: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血钾:2.87mmol/L。凝血、免疫:未见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胸片:肺纹理增多,心界不大。心脏超声:心内结构未见明显异常,心功能正常。

入院心电图。

起搏器程控心电图。

血常规

肾功能和电解质。

患者年心电图。

基因检测:使用遗传性心律失常的panel对先证者进行检测,发现先证者携带SCN5A基因c.GA(p.ValMet)杂合错义变异。

在28个家系成员中进行了筛查,共9人携带该变异。

携带者心电图。

诊疗过程

诊断与治疗:Brugada综合征是在年由Brugada报道的一种新的引起心脏结构正常患者猝死的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心脏离子通道性疾病。发病特点:发病率亚洲欧美;成年发病,平均死亡年龄41±15岁;80%~90%患者为男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发生于夜间或睡眠时。临床特征为:心脏结构正常;特征性右胸导联(V1~V3)ST段呈下斜型(covedtype)或马鞍型(saddlebacktype)抬高,伴有或不伴有右束支阻滞;致命性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室速或室颤)发作引起反复晕厥和猝死。

诊断标准:不管是否应用Na+通道阻滞剂,V1~V3出现1型ST段抬高表现;并有下列之一:已证实的室颤、自行终止的多形性室速;SCD家族史(45岁)家族成员中有拱形EKG表现,电生理检查可诱发VT、晕厥或者夜间濒死呼吸;V1~V3出现2型ST段抬高表现;应用钠通道阻断剂激发后转变为1型ST段抬高表现,ST段抬高超过2mm;超过一个导联出现3型ST段抬高;钠通道阻断剂激发后转变为1型ST段抬高表现;但转变为2型ST段抬高者不能诊断。

该患者有家族遗传性病史,家族中多人出现猝死,并且多次检测到室颤及室速发生,结合基因检测结果考虑其诊断Brugada综合征成立;若患者诊断不明时,还需与长、短QT综合征、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急性心肌缺血或梗死相鉴别。

治疗方案:药物——奎尼丁;手术——植入ICD;介入——射频消融。该患者于年在外院植入ICD一枚;因持续放电年12月出现起搏器能源耗竭,年再次入该院更换ICD。

家族成员情况:目前家系中携带致病变异的其他成员尚未出现晕厥、猝死等。计划选择合适时机对携带者进行激发试验。

病例小结

Brugada综合征为家族性遗传性疾病,一经发现应立即给予ICD植入治疗;必要时对家族成员进行基因筛查,发现携带者可考虑激发试验明确,以便对高危人群进行管理。

文献回顾与展望

文献回顾:

展望:预防性补钾,定期复查有用吗?奎尼丁要不要用?

临床进行激发试验?药物诱发还是电生理诱发?(S)ICDorRFCA?

医师介绍

康品方,硕士,就职于蚌医院心血管科。年毕业于蚌埠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获得学士学位,同年考入蚌埠医学院内科学心血管专业,方向冠心病。年6月获得硕士学位。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蚌埠医学院科技发展基金重点课题1项(Bykf13A16),参与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1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参与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一项(排名第4)。近期以第一作者或参与者发表SCI文章共5篇,国家核心期刊第一作者5篇,合作者10余篇。









































郑华国
北京哪家医院看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fvosw.com//mjcczl/595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