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我国每年心脏性猝死人数众多,但抢救成功率异常低。其实心脏性猝死(Suddencardiacdeath,SCD)是可以预防的,由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导致的心脏性猝死,安装ICD——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是目前临床预防心脏性猝死最为有效的方式。为帮助更多患者预防心脏性猝死,帮助更多临床医师掌握ICD植入技术。年8月11日,由美敦力公司主办的年“汇智于心,聚力于行——ICD植入医师培训”于上海美敦力CCI培训中心顺利召开。此次培训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数十位心电生理和起搏医师的参与,在为期两天的培训中共同学习了关于医患沟通技巧、ICD理论知识、ICD植入模拟(动物)和程控练习等。

医者仁心——提升医患沟通技巧

众所周知,心脏性猝死具有突发性、迅速性、难预测性以及高死亡率的特点,抢救存活率低。因此,防治的有效性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临床试验充分证明,ICD是目前预防SCD最有效的方法。然而,临床医师在与ICD适应证患者沟通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术前谈话耗时耗力;患者意愿反复变化;患者接受度低等。为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植入术前与患者沟通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沟通是一门艺术,而艺术需要技巧,贵在创新。来自美敦力的培训经理冯飞先生在医患沟通培训课程中独辟蹊径,运用当下热门的性格色彩学,帮助医师提升ICD适应证患者接受植入ICD疗法的成功率。在“角色扮演”环节,医院的刘兴斌教授以医院的李继文教授分别作为主席和分享嘉宾,也分享了各自在临床工作中与患者沟通的经验,比如:如何建立信任度、如何提升沟通有效性等。该课程启发与会医师针对不同性格的患者,须灵活采用不同的沟通策略,才能更好地帮助ICD适应证患者了解植入ICD的意义与价值,促使他们做出最佳选择。

医院刘兴斌教授(左)、医院李继文教授(右)

汇智于心——传播ICD植入理论知识

古人云: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作为临床医师须熟知ICD适应证、植入操作要点、并发症的处理、ICD程控策略以及电风暴预防和处理等各个环节,才能充分利用ICD来挽救更多患者生命。ICD植入理论知识课程邀请了医院的刘兴斌教授、上海交通大医院的张琪教授、医院的何浪教授以医院的范洁教授就ICD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讲解。

刘兴斌:ICD适应证讨论

刘兴斌教授就ICD适应证问题进行了分享。刘兴斌教授指出,SCD是人类主要死亡原因,而导致其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心律失常(88%),其中“罪魁祸首”为VT/VF。一旦发生VT/VF,目前最有效的措施是及时进行复律除颤。而SCD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临床试验表明,ICD可降低总死亡率约40%。相关研究表明,越高危的患者植入ICD获益越明显;心衰症状越重,患者植入ICD获益越少;缺血性心衰患者植入ICD获益更多,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早期植入ICD并不获益;AMI后,早期植入ICD降低心律失常性猝死。刘兴斌教授以年《ESC急性与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和相关临床试验为基石,结合临床病例详细地阐述了SCD一级和二级预防植入ICD的指征和时机,并提出SCD的“1.5级”预防指征,着重强调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植入ICD的禁忌证和非适应证。

张琪:ICD植入术及并发症

张琪教授以“ICD植入术及并发症”为主题进行详尽的分享。张琪教授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总结了成功植入ICD的五个关键步骤。一是准备好植入所需的设备(包括体外除颤器),患者管理与起搏器管理。二是放置电极及测量电极的阻抗、感知和起搏阈值。三是连接ICD与电极,用程控仪测量P波和R波的振幅及电极阻抗,以确保室颤感知。四是进行DFT测试评价ICD识别能力和除颤能力。五是缝合囊袋,完成ICD参数的设置。同时,张琪教授剖析了植入ICD的并发症(比如:血肿、电极脱位、心肌穿孔、起搏系统感染、电极断裂以及气胸等)发生的原因,并讲解了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具体措施。另外,也强调了DFT测试的禁忌证与并发症。

何浪:智能电击,炫亮生命

何浪教授详细地讲解了ICD术后标准化程控。据报道,高达21%的ICD患者会发生不恰当的电击。ShockReduction方案可减少不恰当电击。其中,“ATPDuringCharging”功能可减少45%不恰当电击,特有的多位点ATP(Biv,Lv,Rv)可提高无痛治疗成功率。SmartShock特殊算法组合和特有设置在确保敏感性的同时,1年内使得98.2%的DR/CRT-D患者无不恰当电击。美敦力公司提出“LIA”(LessShocks,ImprovedMonitoring,AdvancedWarning)的概念,旨在减少由于过感知或噪音引起的电击。研究表明,由于电极导线问题引起的干扰,75%患者能在不恰当电击发生前3天得到警告,以及时进行处理。总之,避免电击不仅可减少疼痛、焦虑及增加ICD接受度;减少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而且可降低心衰的发生,提高生存率。

范洁:ICD电风暴的预防及处理治疗

范洁教授针对ICD电风暴相关问题作了主题报告。AVID研究对电风暴的定义为:24h内出现≥3次的互不相连的需要ICD进行干预的VT/VF事件,每次事件相隔>5min。若采用AVID研究对电风暴的定义,并随访1~3年,二级预防的发生率为10%~28%。MADITⅡ研究表明,电风暴的一级预防发生率为4%。范洁教授指出,电风暴的发生与植入ICD时间长短和季节因素相关。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临床试验均提示,发生电风暴的患者主要死于非心脏性猝死。虽然电风暴的急性处理较为成功,但随后的死亡率很高,尤其是发生电风暴后的前三个月,需要积极干预。ICD电风暴的具体治疗措施包括: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纠正诱因及触发因素,正确、规范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进行镇静和抗焦虑治疗;合理优化程控ICD参数;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断术;RFCA;肾交感神经去除术(RSD)等。

聚力于行——ICD程控操作讨论与实验操作模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培训课程也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操作的结合。8月12日上午,由美敦力CRHF培训部的专业老师具体讲授ICD感知原理、ICD识别算法、ICD治疗以及ICD鉴别诊断等知识。课后,授课老师和与会医师充分讨论了ICD在程控随访过程中的各种细节问题,共同探究发生的原因,力求帮助更多患者能得到ICD最大的临床获益。

同日下午,与会医师分组进入美敦力CCI创新中心的导管室进行动物实验操作,包括除颤电极的植入和囊袋制作与缝合。在实践中,医师不仅可亲自动手进行ICD植入全过程的操作,而且还有经验丰富的带教老师在旁指导并随时解答操作中出现的各种疑问。

汇智于心,聚力于行

据悉,“汇智于心,聚力于行——ICD植入医师培训”将定期举办。主要针对ICD适应证、植入技术、并发症处理、适应证患者沟通技巧、ICD程控随访操作以及动物实验操作等方面进行培训,每次培训将采取小班教学,便于学员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和探讨,进而缩短学习曲线。我国每年大约有54万人发生SCD,但幸存者不到1%,推广ICD疗法可谓任重而道远。期望通过此种专业化和规范化的培训,能让更多的心电生理和起搏医师熟知并掌握ICD治疗方法,学以致用造福更多SCD患者,让生命之花绽放地更加绚丽!

END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

《门诊》杂志官方







































治疗白癜风著名的医院
辽宁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fvosw.com//mjcczl/576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