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急性心包炎专科治疗医院 >> 急性心包炎常识 >> 秋季预防面瘫
春秋季节是面瘫的好发季节,为了避免发病以及能使已患病人群得到完全康复,骨科康复一病区建议未患病者保持充足的睡眠,已患病者在发病一周内及时针灸治疗。
[概况]
面瘫,在现代医学中我们称之为面神经炎或面神经麻痹,面瘫这个病名属于中医范畴。
面瘫可发生于任何年龄,20~50岁最多,男性略多于女性。春秋两季发病率较高。常发生在单侧,极少数发生在双侧。起病急,常于晨起刷牙、洗脸时发现口角流涎和歪斜。发病初期可伴有麻痹一侧耳后乳突区、耳内或下颌角的疼痛,也可无自觉症状。症状一般在1~3天内达到高峰。
本病在临床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两类。
中枢性面瘫是由大脑或脑干的病变(如肿瘤、脑卒中)引起的,常伴有肢体偏瘫及其他神经症状,须治疗原发病,这里不作详细介绍。
周围性面瘫也叫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由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导致的。损伤部位发生在同侧下运动神经元,临床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全面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完成蹙额皱眉动作,眼睑闭合不全比较明显,角膜反射减退或消失,但不伴有肢体和其他神经症状
临床上,周围性面瘫较为常见,下面我所介绍的是周围性面瘫预防及针灸治疗。
[预防]
中医认为本病病因以风邪为主,由于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与痰瘀相杂,乘虚侵袭手足阳明、少阳络脉,致使气血痹阻,经筋失养而发病。病久因痰瘀不去,新血不生,可成抽搐挛缩的内风征象,最终可导致面部肌肉萎缩。
我们在临床上较常见的是面瘫患者在发病前曾连日熬夜,之后又汗出当风,次日晨起便发现唇周麻木,洗漱时一侧口角流涎,有漏水现象。随后症状会急速加重,可在数小时内发生全面肌瘫痪,额纹消失,口角向一侧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等。部分患者在发病初期表现为麻痹一侧耳根后疼痛,还有些患者在急性鼻咽部感染或带状疱疹等病毒感染后起病,
这说明当人体正气不足的时候,出汗后又受风感寒就可能诱发本病。即使是因病毒感染而起病,也是由于自身抵抗力下降所致。可见,发病的关键在于人体正气的强弱。如果我们能够保持充足的睡眠,多运动,提高正气抗病能力,出汗时注意避免风寒,面瘫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治疗]
在治疗方面,中西医存在着分歧。
西医认为,面瘫的早期病理改变为神经的水肿和脱髓鞘。因此有“面瘫急性期不宜针灸”之说,认为针灸后易加重神经水肿病变,主张用激素控制水肿,并结合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一些神经营养药物给予治疗。那么,西医如此治疗就能使面瘫患者完全康复吗?我们在临床中就屡次遇到过经西医治疗一、两周后仍未见明显疗效的面瘫患者被告知“发病一周内不要做针灸治疗”而贻误了针灸的最佳治疗时机!
中医认为,面神经的病理改变是由于风邪与痰瘀相杂乘虚侵袭手足阳明、少阳脉络,致使经气阻滞,气血痹阻,经筋失养所致。若病情迁延日久则因痰瘀不去,新血不生,造成肌肉萎缩,反成难治之证。
针灸治疗面瘫,是依据经络学原理,采取局部近端取穴与循经远端取穴相结合,针对本病发展的不同时期分别施以不同的辩证取穴方法给予恰当治疗。
1.急性期发病7~10天左右。循经远端取穴,以针刺肢体远端穴位为主,如太冲、合谷、丰隆、阴陵泉等及颈后的风池、翳风穴等近端穴,面部则以热敷、拔罐、手法按摩为辅助治疗。
2.逆转期急性期之后的1~3天左右,即发病第8~13天左右。以面部透穴为主,多针浅刺为原则,远端辩证取穴为辅。
3.恢复期是相对漫长过程,余下的一点尚未痊愈的症状在此期要慢慢地恢复,半个月到两个月不等。治疗一般以健脾益气生血为主,取穴足三里、血海、脾俞等。
由此可见,面瘫急性期不是不可以针灸,而是不能针灸什么部位的问题。并且针灸治疗对于面瘫急性期的神经水肿的病理改变完全有驾驭的能力,针刺阴陵泉,丰隆等穴不但可以利水消肿,还可避免激素对人体产生的副作用。
骨科康复一病区提醒您:治疗面瘫当首选针灸,得了面瘫要在第一时间行针灸治疗。(骨科康复一病区杨坤)
医院康复中心骨科康复一病区:专业、精准治疗腰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