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急性心包炎专科治疗医院 >> 急性心包炎预防 >> 白细胞尿下
9.病例分析
(1)泌尿道感染一般尿中白细胞增多,且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尿干化学法的粒细胞酯酶呈现的阳性结果含义相同。
(2)尿干化学试验的亚硝酸盐项目为阳性,也与泌尿道细菌感染有关。
(3)镜检见白细胞增加,同时白细胞成团出现,可被定义为脓尿现象。加冰醋酸后显示为分叶核细胞增加,也符合泌尿系统感染诊断。
(4)镜检可见较大体积的单个核细胞,可以认定部分为肾小管上皮细胞。
(5)该病例同时出现尿细菌数量增加,镜检和涂片染色都见到细菌出现,革兰染色也可证明为大肠埃希菌,也印证了尿路感染。
(5)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UF-i的细菌通道的提示作用,其细菌通道测定的细菌数量明显增高,达到/ul,其散点图特征与杆菌散点图特征模型相符合(图7箭头所指)。
图7UF-i细菌通道散点图和结果
(二)非感染性因素白细胞尿及特点
1.患者出现白细胞尿,但往往不合并尿路刺激症状。
2.常见的病因有急性间质性肾炎、慢性间质性肾炎、某些肾小球肾炎、结蹄组织病等。
3.在急性或慢性间质性肾炎,可见白细胞增多,或者出现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增加。如出现肾小管坏死问题时,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增加。
4.一些药物因素、放射性因素导致的肾病,也可出现尿白细胞和红细胞增加,尿培养可为阴性。由于可对肾脏造成损伤,有时可伴有明显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增加。
5.病例
l患者女,48岁。体检发现尿常规异常,其中WBC(3+),RBC(+),蛋白(±),SG(1.)。患者夜尿增多,但无尿频尿急现象,无膀胱刺激症状,无低热和关节痛等问题,无慢性肾病史。但曾经5年连续服用“龙胆泻肝丸”。
l血常规显示轻度贫血,SCrumol/L,BUN10.7mmol/L,24h尿蛋白定量mg/d,尿蛋白电泳显示为小分子蛋白,尿培养阴性。
lB超提示双肾不等大,无结石、梗阻、肿瘤。
6.检验过程
(1)首先对该标本进行了干化学检查和尿液有形成分检查,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检测结果、散点图和直方图供参考(图8,图9)。
图8尿液分析报告
图9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器的散点图和直方图
(2)根据复检规则对该患者尿液进行离心镜检(图10),镜下以白细胞增多为主,但也可易见体检较大,形态不规则的单个核细胞。
图10:该患者尿中白细胞形态
(3)将标本进行制片后,进行瑞姬染色,可见白细胞增多为主,但可见体积较大,单个核的细胞出现较多,并有成堆出现现象。这些细胞特点符合肾小管上皮细胞特征,因此判断为肾小管上皮细胞(图11)。
图11:患者尿液中肾小管上皮细胞增多
(4)肾小管上皮细胞SM染色的特点见图12
7.病例分析
(1)本病例的鉴别诊断应注意判别白细胞尿的病因。病史提供为中年女性患者,查体发现尿液异常,轻度贫血,无膀胱刺激症状,无其他组织器官明显异常。
(2)尿常规检查现白细胞增多。经染色检查方发现尿中白细胞以中性粒细胞增加为主,并易见到肾小管上皮细胞。
(3)尿蛋白提示有少量小分子蛋白,提示肾小管功能受损。
(4)因无既往肾脏病史,故可排除全身系统疾病和肾小球疾病。
(5)经询问,该患者既往服用“龙胆泻肝丸”五年,该药物中含有关木,而关木中又含有马兜铃酸。因为含有马兜铃酸成份的一些药物可用于支气管炎、鼻窦炎、扁桃体炎、肾盂肾炎、肾炎、前列腺炎等感染性疾病,多与抗生素等配合使用以加速痊愈。而服用含马兜铃酸的药物还有副作用,可对肾脏产生伤害,已经有产生肾损的病例报道。而该患者B超显示双肾呈不等大,故诊断为马兜铃酸导致的慢性间质性肾炎。
(6)尿沉渣染色检查发现白细胞增多并伴有肾小管上皮细胞增加,甚至有成片脱落,可支持慢性间质性肾炎的诊断。
四、小结
1.尿中白细胞增加,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满足临床诊治的一般要求。在某些特殊病例时候,当临床提出需求的时候,可以通过染色法对尿中白细胞进行分类。
2.尿液中可通过染色识别的细胞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3.还可鉴别肾小管上皮细胞、小圆上皮细胞、吞噬细胞等。对体积较大的异形细胞,如肿瘤细胞等,也可有初筛识别作用。
4.一般推荐采用离心制片机进行制片,推荐使用S染色、SM染色或瑞姬染色法进行尿液细胞染色观察。
5.尿液细胞成分复杂,一些特殊的细胞,例如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也需要染色才可正确鉴别。而尿液中可能出现的恶性细胞、肿瘤细胞更需要染色后鉴别。
如果您觉得我们发布的信息对您及您的朋友有帮助,诊疗白癜风的医院北京那有专业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fvosw.com//mjccys/7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