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急性心包炎专科治疗医院 >> 急性心包炎预防 >> 小儿感冒从入门到精通
小儿感冒
晓健康原创文章专题11
小儿感冒:从入门到精通
小儿感冒处理的几个常见错误(上)
小儿感冒处理的几个常见错误(下)
小儿感冒的态势判定(上)
小儿感冒的态势判定(下)
体温的监测与控制(上)
体温的监测与控制(下)
善用血常规检查
就医指南
感冒的预防
躺枪的小天使家里的小天使躺枪了?就像电能耗尽了的奥特曼,睁着大眼睛净是呼哧呼哧喘气了。东西吃不下,心爱的玩具也不碰,小脸红扑扑地,拿出体温计一测,水银柱超过了38度。于是,在小宝贝的病榻之旁,一场剑拔弩张的暗战开始了:常见的对垒形式是,一方是笃信祖国传统医学的婆婆,另一方则是倚重现代医学的媳妇,还有夹在中间左右为难的儿子,承受着来自交战双方的指责。
久病床前少孝子,区区小儿感冒,却可以让一家六个大人忙得团团转。但是,有多少家长知道,正所谓关心则乱,在忙乱中可能恰恰忽略了重要的环节,又由于偏信所谓的经验和知识,从而犯下难以补救的错误。所以,晓健康11号专题,让我们来靠谱地聊一聊小儿感冒。
在开始之前,需要先说明一下,和常见育儿经验相比,本文中可能有些颠覆之处。我只能说,本文是认真查阅了权威儿科文献写就的,发布之前也经过儿科专家的审阅,还有大量实证数据的支持,如果和您的经验不符,希望您兼听一下。如需讨论,我们可以摆事实讲道理讨论一下。
小儿感冒处理的几个
常见错误(上)
对于小儿感冒,家长往往缺乏“适度”的应对,体现为两类错误处置。
一类是反应过度,这种较为常见,家长们往往抱着宁枉勿纵的心态,无怨无悔地走上过度医疗的道路,孰知过犹不及,花钱是小事,小病大治之后,药品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可能还要比感冒更甚;
另一类则是忽视重要细节,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很容易和其他疾病的早期症状混淆,一些家长自以为是地当作感冒,甚至土法偏方处理,从而延误了治疗疾病的最佳时机。
两类错误处置的具体表现如下:
错误一:医院
看着孩子那么难受,父母恨不得以身代之,但又苦于无法了解宝宝的真实感受。所以很多家长都是宁枉勿纵的心态:医院,让专业的医生看一眼,以求安心,而不愿意在家里再观察一下。
但是,去医院也是有风险滴:
风险一:再次着凉。
行程匆匆,我们的小奥特曼必须出门、上车、下车、医院,短短几十分钟之内,相当于把发烫的小家伙从冰箱到烤箱来回折腾好几次,这本身就会加重病情。
风险二:精神刺激。
一般的儿科就诊经历是这样的:每个城市都有一医院,医院有多大,每天早晨它都会被无数的患儿和家长挤爆,在挂号收费处、候诊大厅、注射室、诊室和化验室,心急如焚的家长们抱着孩子排成长队,医院特有的奇怪味道,耳边不时响起某个患儿凄厉的哭声。而你,需要抱着那块小心肝,穿越层层人障,去看属于你的那个医生。
那么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如何看待这场景?一刹那离开熟悉的环境,经历忽冷忽热的考验,拥入如此嘈杂的环境,以及极为不友好的同类哭声。大人心急如焚,孩子心中的则会投下深深的恐惧,这对于治疗是不利的。
风险三:交叉感染。
什么手足口病、腮腺炎、水痘、猩红热之类的传染病,可以通过空气飞沫或接触传染,宝宝平时很难接触到。医院候诊时孩子会有密切的人群接触,而其他孩子可能正是这些疾病的携带者,这个门把手、那个电梯按钮,医院里面的空气,都可能带着病菌病毒。孩子可以包的严严实实,但是大人接触病媒以后会碰孩子。于是,本来只是小小一个感冒,医院“升级”成了其他传染病,你说亏不亏?
所以,正确的处理是,家长在小儿感冒后不要慌乱,可以先自主判断情况,区分轻重缓急,能够在家观察的就果断待在家里(尤其是症状出现前三天),继续密切观察。医院。当然,前提是必须科学地识别病情的严重程度,后面会专门介绍办法。
错误二:以降温为治疗重心
关于发烧有很多可怕的传说:比如高烧会烧坏孩子脑子啦,又比如发烧会导致孩子抽风啦。因此家长们对发烧深恶痛绝,降温贴、喝水、温水浴、擦拭、退烧药各种措施全上。少儿感冒治疗的重心完全被放在退烧上面,以为发烧就是有病,温度越高病越重,能退烧就是治病。
这其实是大错特错了,发烧是人体免疫机制的正常反应,实验证明大多数病原体在39℃无法生存,人体就是在利用这一机制来抵抗疾病。
对儿科学的共识综述一下,看看常见小儿发热指南和经典教科书是对小儿发热的处理都是怎么说的。所谓“指南”,在临床医学中是一个专业术语,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写指南的。这往往是这个领域顶级专家的共识,经过大量医疗证据和时间检验,指导临床一线医生的处置。教科书中则是前人多年经验的总结,无数的医学生走上岗位之前,就是依靠这些教科书里的知识,建立他们最初的临床经验。指南和教科书,可以说是儿科医生们的金科玉律。
中国儿科学会的“0-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参考文献一)说,“不能以发热程度预测发热病因及疾病严重程度”。又说,“发热持续时间不作为预示严重疾病的危险因素”。
尼尔森儿科学(参考文献二,p)说,“发热不超过39℃的健康儿童通常不需要处理”,还说,“除了症状改善外,退热药治疗并不改变传染性疾病的病程”。
事实上,发烧的温度和持续时间,都不能作为疾病判定的主要考虑。如果是高烧(三个月以下大于38度,其他大于39度)表明可能有严重的细菌感染,但也不能就此确定,还要综合血常规检查等手段才能确定。至于一般的发烧,是小儿感冒严重程度的众多考虑因素之一,其他因素至少还包括孩子精神状态、肤色、活动、呼吸、是否脱水等,至于怎么综合使用这些症状来判断,后面还会专门介绍。
现在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孩子完全可以发烧而病不重,或不发烧而病很重,各位家长务必明鉴。因此,家长们也不要视发烧为洪水猛兽,温度不高(38.5℃)不要过早使用退烧药,更不要预防性使用退烧药,退烧药只能缓解症状。提前使用退烧药对高热惊厥并没有预防作用(参考文献一)。因此,如果经综合判定,孩子精神还好,那就可以让孩子烧一会儿,以物理降温为主,让孩子舒服一点即可。
第一部分完
小儿感冒处理的几个
常见错误(下)
错误三:药物滥用
儿童感冒极易导致药物滥用,其中抗生素滥用最常见,其次是输液的滥用。一般而言,两方面的原因会导致药物滥用:一是家长,二是医疗体制。分别来说:
(1)家长原因导致的药物滥用
家长坑孩子的时候,往往是执迷于偏见,并以爱的名义实施。国人对简单明快的信条似乎有特别的偏好,热衷于非黑即白的直线思维。比如公务员一定就是贪、懒、横、蠢的,又比如医生就一定是开处方拿回扣收红包的。三十多年前,这种思维模式曾经大行其道,发展到极致就是:某些人生来就是坏的,且一无是处;而有一个人绝对正确,永远不可能犯错。
有意思的是,在医药领域很多人固执地抱着相反的信条:
●抗生素一定不能给孩子用
○或者另一个极端,动不动就给感冒的孩子使用成人感冒药(包括抗生素)
●输液对于感冒特别管用
○或者另一个极端,无论如何都不同意给孩子输液
●中医没有副作用
○或者另一个极端,中医完全没有用
要知道世界哪有那么黑白分明,事情往往没有绝对的答案,给你绝对答案的人,一定是在误导。真相没有那些简单信条长得好看,甚至还相当啰嗦,但真相就是真相:
◆抗生素有时必须用,有时应该审慎用,有时完全不必用,要看孩子的检验结果。
◆输液尽管见效快,但要审慎使用。
◆中医药也有副作用,是药三分毒,这本是中医的说法。不过中医药的疗效也肯定是有的,但是否可以完全替代西医(或反过来),是医学界最大的争论之一,没有定论……(此处省去一万字)
家长们需要切记的是,儿童用药与成人有完全不同的规范。切不可想当然,很多家长图省事将成人药物减半给宝宝服用,这有巨大的安全隐患。由于儿童肝脏对药物的解毒能力还不完善,肾脏清除药物的能力也不如成人,保护大脑的血脑屏障机制也没发育完全,不能很好阻断药物毒理对大脑的伤害,在用药上应更加谨慎。
(2)医疗体制导致的滥用
儿童用药要谨慎,那就听医生的行不?事实证明这就toosimpletoonaive,我们生活在一个食品、水、空气都不安全的国家,每一个基本的生存元素都在变得更加有毒,你怎么能期望医疗体制成为净土。事实上,国家卫计委公开的人均医药费用、每诊次费用都在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这中间有多少是看病真正需要的?
笔者因工作关系,手上医院(三甲)的门诊数据,医院信息系统(HIS),计算机网络忠医院的每一个医生,对每一个患者,所开的每一个医嘱和处方。我不能完全公开这上百万次门诊数据的细节,不过借助一位IT小伙伴的技术支持,通过一些简单的数据挖掘,我们可以从大数据角度,稍微感受一下药品滥用的严重程度:
我们筛选了一年当中全部0-6岁儿童的门诊,其中有2.9万人次被确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感冒的学名,按第一诊断的ICD-10分类筛选),占当年就诊总人数的2.6%。考虑到医院,儿科只是众多临床科室之一,这一占比还是比较合理的。
在这2.9万不幸躺枪的小宝宝中,有1.4万被用上了各种抗生素,很多还是联合使用,抗生素使用率高达49%。大量研究告诉我们,大概只有10%的感冒是细菌引起,需要使用抗生素,大多数感冒都是病毒引起,没有特效药。
抗生素只能处理伴随的细菌感染,并不治本,如果感冒病程迁延,伴生的细菌感染严重,才能考虑使用。大数据可以给我们更细腻的图景,我们检索出了排名前12名的抗生素,大家感受一下:
//表:某医院年度使用最多的12种抗生素(患者年龄0-6岁,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
前9名都是头孢类抗生素,而且多数是三代头孢;前5名中有4席是输液用药。正是高射炮打蚊子,用这么高大上的抗生素,而且是以输液的方式给药,去解决小小的上呼吸道感染。家长担心的炎症倒是退了,小宝宝体内的菌群(包括有益菌群)也玉石俱焚了。更不用说,万一留下什么超级耐药细菌,那就只能上四代头孢了。万一再没用?对不起人类科技目前就到这个水平了。
还要吐槽一下,事实上在上述检索结果中,抗生素类排名第一的头孢地尼并不是用的最多的药。还有两种非抗生素药物排在了它之前。总排名第一的是赖氨匹林(阿沙吉尔)粉针,这是一种阿司匹林类镇痛解热药物。在相关指南中(参考文献一),明确说明不推荐使用阿司匹林,连这个药的说明书都写着“12岁以下小儿慎用;3个月以下婴儿禁用。”但还是有17%的儿童被开了这个药,具有类似功效,但更加安全的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加起来,都没有这个药开得多。
地球人都知道,抗生素是药物滥用最严重的领域。当个别医生出现这种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将其归为操守问题,但是现在药物滥用已成相当普遍的现象,使我们不得不怀疑体制中有些东西在逼着好人作恶。因此,药品滥用不再是一个医学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所以,就像食品安全让我们成为化学家,空气污染让我们成为气象学家一样,我们还是学点儿科学知识,自求多福吧。
第二部分完
小儿感冒的
态势判定(上)
西医中常说“内外妇儿”,儿科被列为与其他三科鼎立的大科,主要是因为:孩子与成人的身体状况和表达能力都不同,诊断、治疗的方法有所区别,必须发展出单独的治疗体系。中医更是把儿科称为“哑科”,因为病儿通常不能对自身状态做很好的描述,也不能像成人那样配合治疗,儿科医生要受到很多限制。
专业的医生尚且如此,对于家长而言,更易陷入忙乱,无法客观冷静地判断宝宝状态,本节将重点介绍对小儿感冒态势的判断。其实这些判断的核心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判定孩子是否仅仅是感冒,还是有其他更危险的疾病的可能。而所有的判断都会指向两个方向,送医院,或者留在家里。这些判断,在孩子感冒症状持续期间,必须不断实施。
一、病程回顾
对躺枪的小家伙,家长们必须回顾一下子弹是从那个方向打来的?这非常重要,单纯感冒并不可怕,怕的是感冒引起其他疾病。
反过来,很多严重疾病初期症状都很像感冒,让家长耽误救治的时间。不妨回顾一下如下问题,会有助于甄别那些伪装成感冒的疾病:
是否有陌生人接触孩子?很多传染病(如手足口病)可由成人携带,但由于成人免疫系统较为完善,成人携带者不会发病,却能够感染孩子。所以回想一下是否有陌生人接触过孩子,可以提供有益的线索。
如果孩子是在上述情况发生后不久出现感冒症状,应该特别密切注意排查其他传染病,比如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猩红热等,如果感冒症状迁延不好转,或者出现感冒不常见的症状,如:皮疹、颈项强直、眼结膜、口腔黏膜淤斑、异常舌苔、持续咳嗽、高热惊厥,就要立即就医。
此外,宠物也是一种传染病源,猫、狗咬伤抓伤可能导致狂犬病,而狂犬病的早期症状与感冒非常相似,被宠物抓伤后不久,如果出现感冒症状就要非常警惕了,应该考虑接种疫苗且立即就医。鸟类宠物易于传播衣原体,容易引发非典型性肺炎(此非典非彼非典,年的非典SARS是冠状病毒引起),早期症状也与感冒完全一致,有接触史的孩子,要非常警惕,一旦出现感冒症状,就要考虑立即就医。
总结一下,出现感冒症状后,能够确定感染源,而这感染源又不是感冒,要立即就医;不确定感染源,密切观察,进入一个环节的判断。
二、症状观察
前面说过,有足够的医学证据表明,体温并不说明问题,可以让小天使烧一会儿,医院。但是,前提是排除了主要风险!除了体温,我们应该如何判定孩子的状态呢?新版的“0-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参考文献三)推荐了一个十分有用的评价量表,简便易行,居家即可操作,建议收藏本白癜风可以治愈的么白癜风可以治愈的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fvosw.com//mjccys/10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