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新亮

导读:五苓散出自《伤寒杂病论》,临床使用要抓住病机、主证,遵循“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原则。本文结合典型病例,分析了五苓散的病机和辨证要点,帮助我们对经方理解和应用。

1、《伤寒论》中五苓散的原文

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第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第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2、五苓散药物组成

五苓散方: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茯苓十八铢。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3、五苓散方证

(1)小便不利,口渴多饮,发热,有浮肿倾向。(2)水入即吐、泄泻、头晕、头痛。

(3)舌淡润,苔薄白或滑,脉浮或弦。

整体药性:偏温

4、五苓散临床应用探索

(1)体腔内积液为主要表现病症:心包积液、脑积水、关节腔积液、胸腔积液、胃潴留、睾丸鞘膜积液(水疝)、肾积水、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羊水过多等。

(2)以水肿、小便不利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早期肾功能不全、输尿管结石、特发性水肿、心源性水肿、阴囊水肿、肝硬化、手术后膀胱麻痹、前列腺增生、癃闭等。

(3)以泄泻、吐水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急慢性胃炎、急性肠炎、流行性腹泻、消化不良、婴幼儿腹泻、晕车晕船等。

(4)以头晕、头痛为主要表现病症: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颅内压增高性头痛、梅尼埃病等

(5)以烦渴多饮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尿崩症、小儿多饮症、糖尿病等。

(6)近年来,五苓散用于五官科病症的报道越来越多,如: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急性青光眼、急性汩囊炎、外耳湿疹、中耳炎、复发性口疮、弥漫性声带息肉等。

5、临证实例

某男,67岁,ID号,反复咳、痰、喘5年,1个月前症状加重,咳白黏痰,胸痛、动则喘促,乏力,全身浮肿以双下肢为重,小便不利,大便略干,腹胀,纳差,畏寒,口渴,饮水后心下痞闷,舌淡胖,紫暗,苔白腻,脉弦滑。胸部CT:1、肺气肿并双肺上叶、右肺中叶及左肺下叶炎症;2、冠状动脉硬化,心影增大,心包积液;3、右心漂浮导管检查:肺动脉高压。医院诊断为肺心病、中重度肺动脉高压,用波生坦等治疗一个月,效果不佳,求治于我院。诊断:1、COPD急性加重期;2、肺源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心功能Ⅲ级,肺动脉高压;3、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陈旧性心梗,缺血性心肌病。

本案六经辨证

1、咳、痰、喘,痰白,畏寒,全身浮肿以双下肢为重、小便不利——太阴里虚寒证,寒饮为患,五苓散证。

2、口渴,心下痞闷——“(太阳病)本已下之,故心下痞…其人渴而口躁烦,小便不利,五苓散主之”,为外邪留于太阳经表。

1+2——太阴太阳合病——五苓散证

3、腹胀,纳差,心下痞闷,胸痛,痰质黏为阳明证——小陷胸汤证。《伤寒论》云:“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痰稠黏为饮郁化热。

4、苔白腻,脉滑为痰饮之象。

辨方证属五苓散合小陷胸汤证,加桃红四物汤处方:

茯苓15g,泽泻25g,猪苓15g,

白术15g,桂枝10g,甘草6g,

瓜蒌15g,半夏10g,黄连5g,

川芎10g,赤芍10g,当归12g

桃仁15g,红花15g,茜草15g

共15剂,水煎服。

患者自觉气短、喘促、胸痛等症状明显好转,浮肿明显减轻,查看舌像:舌淡胖、紫暗减轻,苔薄白,脉弦细,给予五苓散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减,再进10剂,复查双肺CT及心彩超、超声心动图:双肺炎症消失,心包积液消失,轻中度肺动脉高压。

感谢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怎么去
甲氧沙林是不是治疗白癜风的药物


转载请注明:http://www.fvosw.com//mjccwh/711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