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急性心包炎专科治疗医院 >> 急性心包炎护理 >> 鸡心包积液综合征
近期,不断有甘肃、宁夏地区的客户和养殖户打电话咨询,肉鸡和蛋鸡都出现一种以心包积液为剖检病变的疾病,经初步诊断为心包积液综合征,现将此病的一些情况介绍如下:
历史和分布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南亚的巴基斯坦、印度和南美洲的肉鸡中爆发了一种临床症状与包涵体肝炎相类似的疾病。这种疾病的主要特点是形成心包囊积液和肝炎,因此给这个病命名为心包积水症。
该病最早在巴基斯坦卡拉奇附近的安加拉哥特的3-5周龄的肉鸡中发现,因此在巴基斯坦普遍称为“安加拉病”。从此以后,该病蔓延到了伊拉克、墨西哥、秘鲁、智利、中南美洲、俄罗斯、斯洛伐克和朝鲜。在印度,心包积液病年4月-7月首先出现在查谟、克什米尔、旁遮普和新德里地区。几个月之后,年11月在北阿坎德邦的特莱也有报道。同时,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开始传播,在印度北阿坎德邦奈尼区的哈德瓦尼出现的情况比较严重,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在印度,这个病通常叫做“利奇病”,因为该病造成的心包积液就像印度去了皮的利奇果。这个病还有许多其它的名字,例如包涵体肝炎、心包积液综合征、心包积液肝病综合征或心包积液肝炎综合征等等。
病原学
鸡心包积液综合征的病原到目前认为腺病毒4型(FAV-4)是主要的病原,组织学可以观察到肝细胞内含大量的嗜碱性核内包涵体,有些学者还从患鸡的肝脏中分离到腺病毒。但是,也有报道认为腺病毒不是鸡心包积液综合征的惟一病原,除腺病毒外似乎还有一种传染性病原与腺病毒协同感染才能复制出本病。根据报道腺病毒与黄曲霉毒素混合感染后,可以复制典型的鸡心包积液综合征。
流行病学和传播途径
心包积液综合征一般发生在3-5周龄的肉鸡中,偶尔出现在10-20周的蛋鸡和种鸡中。心包积液很少发生在大龄鸡或其他禽类包括鹌鹑、鸽子。野生黑鸢中也有报道。大多数研究人员报告说,不同品种的肉鸡在田间条件下对这种疾病的易感程度是相同的,自然条件下或经口接种后的疾病病程从7到15天不等。死亡率巴基斯坦在20%-75%之间,而印度在30%-80%之间,印度平均死亡率61.62%左右。这个疾病在夏季和雨季发病率较高,但在冬季也有散在的发病。
年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射阳县等地区的部分养鸡户饲养的商品蛋鸡陆续发生一种疑似“心包积液综合症”的疾病。开始的几个月里由于缺乏合理的治疗,致使发病时间较长,死亡较多,少数鸡场死亡率高达50%左右,给养鸡户造成了巨大损失。年秋季我国东北地区40-80日龄育成鸡爆发心包积液综合征,死亡率15%-50%不等。常规药物治疗后疗效不好。
年7-9月,在唐山地区出现了1-10日龄蛋鸡发病的情况,并出现20-50%的高死亡率。迫使养殖户淘汰小鸡,造成较大损失。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该病有明显的条件性诱发因素存在。
心包积液综合征是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可以平行在鸡群之间或者农场之间通过口-粪便途径传播。本病可通过对易感肉鸡皮下接种自然或实验感染的鸟类的肝脏匀浆提取物来进行复制。康复的鸡只能够对后续的感染产生免疫作用。鸡心包积液综合征垂直传播也有记录在案。鸡心包积液综合征感染下的带毒状态尚未建立,但是农场中出现的多个血清型可能导致鸡心包积液综合征的长期存在和排毒。
心包积液综合征发病机制
心包积液综合征病在自然感染和实验室口头接种条件下发病病程从7天至15天不等。心包积液综合征病原具有高度的致病性和传染性。该病原与肝脏、内皮和淋巴细胞有高度的亲和力。在自然和实验的情况下,观察到的单核吞噬细胞的全身增生和红细胞的显著破坏。实验室感染1日龄的小鸡在体内多个器官发现有包涵体,如肝脏、胰腺、胃、十二指肠、盲肠和肾,但是在自然感染条件下包涵体只出现在肝脏。许多工作者报道了在实验条件和自然状态下肝细胞内存在有包涵体的情况。接种1日龄的小鸡后,在肝细胞中检测到众多的包涵体的情况说明心包积液综合征腺病毒比其他腺病毒更容易感染肝细胞。皮下接种12-48小时后,在法氏囊中检测到了心包积液腺病毒抗原,并且,感染心包积液腺病毒的鸡呈现免疫抑制。接种厄瓜多尔和巴基斯坦心包积液腺病毒的鸡还出现了肾炎症状。许多报道证实还伴有出血和肾部的病变。
病毒的繁殖
首先繁殖鸡肾细胞系和鸡胚肝细胞系用于繁殖鸡心包积液综合征-4.细胞病变包括细胞肿胀、3-4天后细胞脱落,肝细胞内部有嗜碱性的包涵体。病毒同样也可以进行鸡胚传代,它会导致鸡胚发育不良,出血并最终%死亡。
其它病毒的免疫抑制
所有的FADVS通常都感染肉鸡的肝脏,导致肝炎。一些研究证实了FADV-4、FADV-8和FADV-1的致病性。心包积液综合征病原对淋巴细胞具有亲和性,从而导致免疫抑制。一些研究发现在心包积液综合征病原发病频繁的区域,伴有传染性法氏囊和传染性贫血因子病毒的共同感染。IBD和传染性贫血因子的免疫作用也早有报道,在他们对免疫反应的致病潜力中需要有FADVs。已经有很多报道发现在蛋鸡中IBDV会促成鸡心包积液综合征的发生。对鸡心包积液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也发现,鸡心包积液综合征与传染性贫血因子或其他病毒具有协同作用,或者说,由鸡心包积液综合征产生的免疫抑制是产生IBH-鸡心包积液综合征共同感染的前提。从爆发IBH的肉鸡中分离到了高毒力的鸡心包积液综合征-8型病毒。这些发现表明由鸡心包积液综合征病毒复制造成的损害会影响被感染鸡的免疫能力。对只与CAV混合感染病例和只与FVA混合感染的SPF鸡进行比较,结果证实了之前的报道,鸡心包积液综合征与其他病原混合感染或者先感染机体造成了免疫抑制,这是产生IBH/鸡心包积液综合征的关键因素。这个结果也说明,易感鸡口头接种鸡心包积液综合征造成IBH/鸡心包积液综合征贯穿CAV感染的过程。
诊断
多发生于40日龄左右的鸡群,以42~43日龄发病率高,发病情况严重。潜伏期短,发病急,发病之后迅速波及全群。死亡率高,平均死亡率10%,极少数严重的鸡群死亡率高达60%。鸡群恢复之后有反复现象。心包积液作为主要的发病症状。然而,判定该病的主要依据是根据整体的病变情况和病理组织学的诊断,尤其是肝细胞中的嗜碱性的包涵体,再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在感染组织中的病毒颗粒子,或者用细胞和鸡胚的方法分离病毒,用特异性的血清做中和检验。许多血清学和分子技术也都用于检测病毒的抗原和DNA进而鉴定鸡心包积液综合征的血清型。
防控
疫苗防治:(1)灭活疫苗:鸡心包积液综合征用20%(w/v)感染的肝脏组织匀浆PBS用0.1%福尔马林灭活24小时的灭火疫苗来防控实验室或自然条件下的爆发。也可以制备油乳化的细胞培养疫苗。在印度通常使用灭活的鸡心包积液综合征-4感染的细胞培养物加入油佐剂进行乳化制备的疫苗。在3周龄时免疫0.5ml剂量的疫苗(.5TCID50/0.1ml)对在1、2、3、4或6周攻毒鸡心包积液综合征病毒都能够提供%的防护。
(2)弱毒疫苗:鸡胚鸡心包积液综合征-4型疫苗已经开发出来,连续传代12代获得的弱毒苗。不含鸡心包积液综合征母源抗体的肉鸡在14天时分别免疫16代弱毒鸡心包积液综合征疫苗和商业化的肝器官疫苗。免疫16代弱毒鸡心包积液综合征疫苗的鸡获得了94.73%的保护率。然而,商业化的肝器官疫苗的保护率呈现明显的降低。没有接种疫苗的对照组出现了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以及整体和组织病理学的损伤,商业化的肝器官疫苗只有10%的保护率。这个新发明的鸡心包积液综合征弱毒疫苗证实具有免疫原性,并具有防控鸡心包积液综合征病毒感染的潜力。
(3)药物防治:本病发病的靶器官主要右心室、肺脏、肾脏以及肝脏。因此,抑制病毒增值,减少出血性肺炎可以有效阻断病理学发展过程,减少死亡。其次,减少肾脏衰竭。在治疗措施上可以使用乌梅迷迭香酸、原儿茶酸口服,剂量为0只鸡每天使用克,连续使用5天,可以有效控制死亡和发病。
文章来源:摘自智慧养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