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急性心包炎专科治疗医院 >> 急性心包炎病因 >> 中西医执业助理医师技能考试常考考题
更多医考咨询请加
张某,女,52岁,已婚,教师。年3月14日就诊。
胸部闷痛反复发作半年,加剧3天。现前胸刺痛,每次持续2~3分钟,范围如拳头大小,可经休息或含服麝香保心丸后缓解,胸痛夜间发作较甚,疼痛位置固定不移,时有心悸不宁,曾做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V1、V2、Ⅰ、aVL导联的ST段下移为0.1mV,T波低平”。年绝经。现症见:胸中痛甚,胸闷气促,烦躁易怒,心悸不宁,脘腹胀满,唇甲青暗。
查体:T:36.5℃,P:76次/分,R:16次/分,BP:/80mmHg。神志清,体态适中,唇暗,舌质紫暗,脉沉涩。
辅助检查:血脂示胆固醇:6.2mmol/L,甘油三酯4.76mmol/L,血黏度增高。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鉴别诊断:请与急性心肌梗死相鉴别(中西医结合)。
患者姓名:张某性别:女年龄:52岁职业:教师婚况:已婚
主诉:胸部闷痛反复发作半年,加剧3天。(1分)
现病史:患者半年前出现胸部闷痛,此后反复发作。3天前患者胸部闷痛加剧,为前胸刺痛,每次持续2~3分钟,范围如拳头大小,可经休息或含服麝香保心丸后缓解。胸痛夜间发作较甚,疼痛位置固定不移,时有心悸不宁,曾做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V1、V2、Ⅰ、aVL导联的ST段下移为0.1mV,T波低平”。现症见:胸中痛甚,胸闷气促,烦躁易怒,心悸不宁,脘腹胀满,唇甲青暗。(2分)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1分)
体格检查:T:36.5℃,P:76次/分,R:16次/分,BP:/80mmHg。(1分)
一般情况:神色:无异常;形态:无异常;语声:无异常;气息:无异常;舌象:舌质紫暗,苔薄。脉象:脉沉涩。
皮肤、黏膜、全身浅表淋巴结:无异常
头部及其器官:无异常
颈项:无异常
胸部(胸廓、肺部、心脏、血管):无异常
腹部(肝、脾):无异常
二阴、脊柱四肢:无异常
神经系统: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V、V、Ⅰ、aVL导联的ST段下移为0.1mV,T波低平。血脂示胆固醇:6.2mmol/L,甘油三酯4.76mmol/L,血黏度增高。(1分)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胸痛为主症,诊断为胸痹。症见胸中痛甚,胸闷气促,烦躁易怒,心悸不宁,脘腹胀满,唇甲青暗,诊断为气滞血瘀证。气郁日久,瘀血内停,络脉不通,发为胸痹。(5分)
西医诊断依据:(6分)
1.绝经后女性;
2.前胸刺痛反复发作半年,夜间发作较甚,疼痛位置固定不移,每次持续2~3分钟,可经休息缓解,或含服麝香保心丸可缩短发作时间;
3.心电图检查V1、V2、Ⅰ、aVL导联ST段下移0.1mV,T波低平;
4.实验室检查:血脂示胆固醇:6.2mmol/L,甘油三酯4.76mmol/L,血黏度增高。
西医鉴别诊断:当与急性心肌梗死相鉴别,后者疼痛部位与心绞痛相仿,但性质更剧烈,持续时间可达数小时,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心电图呈动态演变,心肌酶学检查及CTNT阳性。(4分)
中医疾病诊断:胸痹(2分)
中医证型诊断:气滞血瘀(2分)
西医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3分)
心绞痛
中医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2分)
方剂:血府逐瘀汤加减。(2分)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柴胡9g、枳壳9g、当归12g、赤芍12g、川芎9g、桃仁9g、红花6g、郁金12g、降香9g、延胡索12g、甘草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3分)
西医治疗原则及方法:(5分)
1.休息,低盐低脂饮食,吸氧。
2.扩冠,β受体阻滞剂、CCB类保护心功能、控制血压,抗血小板,调脂,对症治疗。
王某某,男,38岁,工人,已婚。年5月12日初诊。
胃脘部疼痛2年,每因饮酒或食辛辣食物而加重或复发。先后服用快胃片、胃苏冲剂等治疗,可收暂效。3天前饮酒后,出现胃脘灼热胀痛,嘈杂,脘腹痞闷,口干口苦,渴不欲饮,身重肢倦,遂来就诊。
查体:T:36.2℃,P:81次/分,R:18次/分,BP:/70mmHg。神志清,剑突下压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滑。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5.6×/L,GR:50%。胃镜示:黏膜充血,水肿,呈花斑状,红白相间。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鉴别诊断:请与消化性溃疡相鉴别(中西医结合)。
患者姓名:王某性别:男年龄:38岁职业:工人婚况:已婚
主诉:胃脘部疼痛2年。(1分)
现病史:胃脘部疼痛2年,每因饮酒或食辛辣食物而加重或复发。先后服用快胃片、胃苏冲剂等治疗,可收暂效。3天前饮酒后,出现胃脘灼热胀痛,嘈杂,脘腹痞闷,口干口苦,渴不欲饮,身重肢倦,遂来就诊。(2分)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1分)
体格检查:T:36.2℃,P:81次/分,R:18次/分,BP:/70mmHg。(1分)
一般情况:神色:无异常;形态:无异常;语声:无异常;气息:无异常;舌象:舌质红,苔黄腻。脉象:脉滑。
皮肤、黏膜、全身浅表淋巴结:无异常
头部及其器官:无异常
颈项:无异常
胸部(胸廓、肺部、心脏、血管):无异常
腹部(肝、脾):剑下压痛
二阴、脊柱四肢:无异常
神经系统: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5.6×/L,GR:50%。胃镜示:黏膜充血,水肿,呈花斑状,红白相间。(1分)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胃脘痛为主症,诊断为胃痛。症见胃脘灼热胀痛,嘈杂,脘腹痞闷,口干口苦,渴不欲饮,身重肢倦,诊断为脾胃湿热证;患者平素喜饮酒及食辛辣食物,蕴湿生热,湿热壅阻脾胃气机,不通则痛,发为胃痛。(5分)
西医诊断依据:(6分)
1.有胃脘部灼热疼痛,痛势较甚,伴有泛酸嘈杂不适等胃部症状;
2.体格检查有剑突下压痛;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5.6×/L,GR:50%。胃镜示:黏膜充血,水肿,呈花斑状,红白相间。
西医鉴别诊断:本病当与消化性溃疡相鉴别,后者亦有胃脘部不适,多有腹痛,腹痛规律与饮食相关,消化道钡餐可协助诊断,胃镜检查可确诊。(4分)
中医疾病诊断:胃痛(2分)
中医证型诊断:脾胃湿热证(2分)
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3分)
中医治法:清利湿热,醒脾化浊(2分)
方剂:三仁汤加减(2分)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薏苡仁20g杏仁10g半夏10g飞滑石20g(包煎)通草12g白蔻仁12g竹叶10g厚朴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3分)
西医治疗原则及方法:(5分)
1.完善相关检查,排查HP感染,HP(+)需抗HP治疗;
2.健康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
3.对症治疗,营养支持。
潘某某,男,50岁,已婚,农民。年2月13日初诊。
平素嗜酒。胃脘部疼痛15年,每因劳累、饮食不调发作或加重。先后服用吗丁啉、雷尼替丁、逍遥丸、三九胃泰等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7天前因劳累出现胃脘部隐痛,伴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大便干结,空腹时疼痛加重,进餐后疼痛消失或减轻,遂来诊。
查体:T:36.7℃,P:74次/分,R:18次/分,BP:/75mmHg。神志清,体态偏瘦,舌质红,苔少,脉细。剑突下压痛。
辅助检查: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发现一处7.5px×20px溃疡灶。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鉴别诊断:请与慢性胆囊炎相鉴别(中西医结合)。
患者姓名:潘某性别:男年龄:50岁职业:农民婚况:已婚
主诉:胃脘部疼痛15年,加重7天。(1分)
现病史:患者15年前出现胃脘部疼痛,每因劳累、饮食不调发作或加重。先后服用吗丁啉、雷尼替丁、逍遥丸、三九胃泰等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7天前因劳累出现胃脘部隐痛,伴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大便干结,空腹时疼痛加重,进餐后疼痛消失或减轻,遂来诊。(2分)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平素嗜酒。(1分)
体格检查:T:36.7℃,P:74次/分,R:18次/分,BP:/75mmHg。(1分)
一般情况:神色:无异常;形态:形体消瘦;语声:无异常;气息:无异常;舌象:舌质红,苔少。脉象:脉细。
皮肤、黏膜、全身浅表淋巴结:无异常
头部及其器官:无异常
颈项:无异常
胸部(胸廓、肺部、心脏、血管):无异常
腹部(肝、脾):剑突下压痛
二阴、脊柱四肢:无异常
神经系统: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发现一处7.5px×20px溃疡灶。(1分)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胃脘疼痛为主症,诊断为胃痛。症见胃脘部隐痛,伴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脉细,辨证为胃阴不足证。病因病机分析:胃痛日久,胃阴亏虚,胃失濡养,发为胃痛(5分)
西医诊断依据:(6分)
1.有胃脘部隐痛症状,空腹时疼痛加重,进餐后疼痛消失或减轻;
2.体格检查有剑突下压痛;
3.胃镜:十二指肠球部发现一处7.5px×20px溃疡灶。
西医鉴别诊断:应与慢性胆囊炎鉴别,后者疼痛与进食油腻有关,位于右上腹,并放射至背部,伴发热、黄疸,B超或内镜下逆行胆道造影可诊断。(4分)
中医疾病诊断:胃痛(2分)
中医证型诊断:胃阴亏虚(2分)
西医诊断:十二指肠球溃疡(3分)
中医治法:健脾养阴,益胃止痛。(2分)
方剂: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2分)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北沙参10g、麦冬10g、当归10g、生地黄30g、枸杞子12g、芍药30g、甘草9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3分)
西医治疗原则及方法:(5分)
1.完善相关检查,规律饮食,忌食刺激性食物,戒酒,休息;
2.HP(+)者根除HP治疗;
3.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避免用引起溃疡的药物,如NSAID;
4.必要时手术治疗。
杨某,男,33岁,已婚,农民。年4月6日就诊。
患者于昨日午餐过食辛辣厚味,并饮白酒半瓶,下午起即感上腹部持续性绞痛,阵发性加剧,腹痛拒按,烦渴引饮,潮热汗出,大便闭结,小便短黄。今晨自服吗丁啉无效,遂来就诊。
查体:T:37.7℃,P:98次/分R:23次/分,BP:/80mmHg。面色红,腹部平软,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墨菲征(-),肝脾肋下未及。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13×/L,中性80%;血淀粉酶U/L,尿淀粉酶U/L,血糖5.5mmol/L。B超显示:胰腺肿大、光点增多。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胆石症、胆囊炎鉴别(中西医结合)。
患者姓名:杨某性别:男年龄:33岁职业:农民婚况:已婚
主诉:上腹部疼痛1天。(1分)
现病史:患者于昨日午餐过食辛辣厚味,并饮白酒半瓶,下午起即感上腹部持续性绞痛,阵发性加剧,腹痛拒按,烦渴引饮,潮热汗出,大便闭结,小便短黄。今晨自服吗丁啉无效,遂来就诊。(2分)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平素嗜食辛辣。(1分)
体格检查:T:37.7℃,P:98次/分R:23次/分,BP:/80mmHg。(1分)
一般情况:神色:痛苦面容;形态:无异常;语声:低微;无异常:急促;舌象:舌质红,苔黄腻;脉象:脉滑数。
皮肤、黏膜、全身浅表淋巴结:无异常
头部及其器官:无异常
颈部:无异常
胸部(胸廓、肺部、心脏、血管):无异常
腹部(肝、脾):无异常
二阴、脊柱四肢:无异常
神经系统: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13×/L,中性80%,血淀粉酶U/L,尿淀粉酶U/L。血糖5.5mmol/L。B超显示:胰腺肿大、光点增多。(1分)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上腹部疼痛为主症,诊断为腹痛。腹痛拒按,烦渴引饮,潮热汗出,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数,辨证为湿热壅滞证。饮食不节,湿热内结,气机壅滞,腑气不通。(5分)
西医诊断依据:(6分)
1.过食辛辣厚味及饮酒后出现上腹部持续绞痛。
2.查体:T:37.7℃,腹部平软,上腹压痛。
3.实验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13×/L,中性80%,血淀粉酶U/L,尿淀粉酶U/L。血糖5.5mmol/L。
4.B超显示:胰腺肿大、光点增多。
西医鉴别诊断:常有胆绞痛史,疼痛在右上腹,向右肩背放射,墨菲征(+)。血、尿淀粉酶轻度升高,B超和X线胆道造影可有胆结石、胆囊炎征象。(4分)
中医疾病诊断:腹痛(2分)
中医证型诊断:湿热壅滞证(2分)
西医诊断:急性胰腺炎(3分)
中医治法:泻热通腑,行气导滞。(2分)
方剂:大承气汤加减。(2分)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大黄12g(后下)、芒硝12g(冲)、枳实15g、厚朴15g、柴胡12g、郁金12g、黄芩12g、山栀9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3分)
西医治疗原则及方法:(5分)
1.一般治疗:密切观察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和尿量,检测血常规,血尿、淀粉酶及血气分析等情况。
2.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抗休克。
3.抑制胰腺分泌。
居某某,男,22岁,学生,未婚。年8月28日初诊。
5天前因参加同学生日聚会赴酒店就餐,5小时后出现腹痛阵阵,痛而拒按,便后腹痛暂缓,3日前又出现便下赤白脓血,黏稠如胶胨,微腥臭,肛门灼热,里急后重感,小便短赤,遂来诊。
查体:T:38.1℃,P:90次/分,R:16次/分,BP:/80mmHg,神志清,面色略红,精神不振,腹部平软,左下腹有轻度压痛,舌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12×/L,N:85%;大便镜检有大量脓细胞、红细胞及巨噬细胞。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鉴别诊断:请与溃疡性结肠炎相鉴别(中西医结合)。
患者姓名:居某性别:男年龄:22岁职业:学生婚况:未婚
主诉:阵发性腹痛5天,脓血便3天。(1分)
现病史:5天前因参加同学生日聚会赴酒店就餐,5小时后出现腹痛阵阵,痛而拒按,便后腹痛暂缓,3日前又出现便下赤白脓血,黏稠如胶胨,微腥臭,肛门灼热,里急后重感,小便短赤,遂来诊。(2分)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1分)
体格检查:T:38.1℃,P:90次/分,R:16次/分,BP:/80mmHg。(1分)
一般情况:神色:面色略红,精神不振;形态:无异常;语声:无异常;气息:无异常;舌象:舌质红,苔黄腻。脉象:脉滑数。
皮肤、黏膜、全身浅表淋巴结:无异常
头部及其器官:无异常
颈项:无异常
胸部(胸廓、肺部、心脏、血管):无异常
腹部(肝、脾):左下腹轻压痛
二阴、脊柱四肢:无异常
神经系统: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12×/L,N:85%;大便镜检有大量脓细胞、红细胞及巨噬细胞。(1分)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有不洁饮食史,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多,泻下赤白脓血便属痢疾病。饮食不洁,湿热疫毒之邪内侵,壅塞肠中,导致气血壅滞,肠道传导失司,发为本病。症见便下赤白脓血,黏稠如胶胨,微腥臭,肛门灼热,里急后重感,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为湿热痢(5分)
西医诊断依据:(6分)
1.有饮食不洁史;
2.有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症状;
3.发热、左下腹压痛;
4.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亦显著增高:大便镜检可见大量红细胞、脓细胞及巨噬细胞。
西医鉴别诊断:本病当与溃疡性结肠炎相鉴别,后者亦可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但可伴外周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口腔复发性溃疡等多种肠外表现,粪便检查无痢疾杆菌,X线钡灌肠、结肠镜检查可协助诊断。(4分)
中医疾病诊断:痢疾(2分)
中医证型诊断:湿热痢(2分)
西医诊断:急性细菌性痢疾(3分)
中医治法:清热利湿,调气行血(2分)
方剂:芍药汤加减。2分)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白芍30g、黄芩12g、黄连12g、当归10g、槟榔12g、木香9g、大黄9g(后下)、肉桂5g、甘草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3分)
西医治疗原则及方法:(5分)
1.抗痢疾杆菌治疗;
2.对症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治疗白癜风哪里好白癜风应该怎么样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