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起因是什么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93246.html

在各种新媒体报道中可看见猝死的患者,有的患者得到及时的院外心肺复苏的处理+衔接好的院内复苏流程,能得到良好的预后。

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下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的相关知识和处理流程。

一、定义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导致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常见的是: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室颤和室速)。

心脏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二、病因

绝大多数心脏性猝死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西方国家心脏性猝死中约80%由冠心病及其并发症引起(最主要的原因),这些冠心病患者中约75%有心肌梗死病史。

心肌梗死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预测因素;频发性与复杂性的室性期前收缩的存在可预示心肌梗死存活者发生猝死的危险。

各种心肌病引起的心脏性猝死占5%~15%,是冠心病易患年龄前(<35岁)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

三、临床表现(三大消失)

心脏性猝死的临床经过可分为4个时期,即前驱期、终末事件期、心脏骤停与生物学死亡。

前驱期

在猝死前数天至数月,有些患者可出现胸痛、气促、疲乏、心悸等非特异症状。

终末事件期

是指心血管状态出现急剧变化到心脏骤停发生前的一段时间,自瞬间至持续1小时不等。典型表现包括严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发心悸或眩晕等。

心脏骤停

大动脉搏动消失(颈、股动脉,确诊标准);心音消失;意识丧失(心脏骤停后脑血流量急剧减少,可导致意识丧失)。

生物学死亡

心脏骤停后4-6分钟内开始发生不可逆脑损害,随后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

心脏骤停发生后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和尽早除颤,是避免生物学死亡的关键。心脏复苏成功后死亡最常见的原因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

四、心脏骤停的处理

成人基础生命支持

1.识别心脏骤停

首先需要判断患者的反应,快速检查是否没有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无呼吸或喘息)并以最短时间判断有无脉搏(10秒内完成)。如判断患者无反应时,应立即开始初级心肺复苏。

2.初级心肺复苏

方案:CAB=C(胸外按压)A(开通气道)B人工呼吸。

C:胸外按压:目的是建立人工循环;

①按压时必需处于水平位,头部低于心脏,防止重力作用导致脑的血流减少。

②按压位置是胸骨中下1/3处(胸骨下半部,双乳头之间);按压的频率是至少次/分以上;

③按压力度使胸骨压低至少5cm,放松时手不能离开胸壁。

A:开通气道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成功复苏的重要一步,可采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应清除患者口中的异物和呕吐物,若有义齿松动应取下。

B:人工呼吸

开放气道后,首先进行2次人工呼吸,每次持续1秒以上,保证足够的潮气量使胸廓起伏。气管插管是建立人工通气最好方法。

注:胸外按压/人工呼吸:30:2。

3.高级心肺复苏

1)早期电除颤:①方法是电除颤,双向波除颤仪制造商未知时选用最大剂量、单向波三次都是J。第二次及后续的除颤能量应相当而且可考虑提高能量。

②室颤:一旦诊断立即用非同步的电除颤。非同步最常见的是室颤和室扑。房颤和房扑则使用同步电除颤。

③如果首次双相波电击没有成功消除室颤,之后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5个周期的CPR后,约2分钟)再次分析心律,必要时再次除颤,而不是连续电击以尝试除颤。

2)药物治疗

心脏骤停患者在进行心肺复苏时应尽早开通静脉通道。

肾上腺素是CPR的首选药物。可用于电击无效的室颤及无脉室速心脏停搏或无脉性电生理活动。严重低血压可以给予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

给予2~3次除颤加CPR(心肺复苏)及肾上腺素之后仍然是室颤/无脉室速,考虑给予抗心律失常药。常用药物胺碘酮,也可考虑利多卡因。

五、综合的心脏复苏治疗

心脏骤停复苏后自主循环的恢复仅是猝死幸存者复苏后治疗过程的开始。

因为患者在经历全身缺血性损伤后,将进入更加复杂的缺血再灌注损伤阶段。

后者是复苏后院内死亡的主要原因,称为“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处理原则和措施:维持有效的循环和呼吸功能,特别是脑灌注,预防再次心脏骤停,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防治脑水肿、急性肾衰竭和继发感染等,其中,重点是脑复苏。

循环功能稳定是一切复苏奏效的先决条件。

1.优化通气和氧合:调节氧流量;

2.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纠正低血压,维持灌注。

3.防治脑缺氧和脑水肿:脑复苏是心肺复苏最后成功的关键。

复苏后昏迷的处理:

1)降温:体温降至32-34℃,并维持12~24小时;

2)脱水:应用渗透性利尿剂配合降温处理,常用20%甘露醇+地米;

3)防止抽搐:应用冬眠药物控制缺氧性脑损害引起的四肢抽搐及降温过程中的寒战反应;常用药物如氢麦角碱、安定、异丙嗪;

4)高压氧治疗:通过增加血氧含量及弥散,提高脑组织氧分压,改善脑缺氧,降低颅内压;

5)促进早期脑血流灌注:抗凝以疏通微循环,用钙通道阻滞剂解除脑血管痉挛。

4.识别急性冠脉综合征;

5.纠正代谢紊乱;

6.防治急性肾衰竭。

更多信息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fvosw.com//mjccjc/12697.html

------分隔线----------------------------